昆山砍人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案件涉及生命权、财产权、公共安全等法律问题。法院判决刘海涛无罪,但其在防卫过程中是否构成防卫过当存在争议。本文分析了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法律问题,强调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法院应准确把握法律界限,确保法律正确适用。
本文目录导读:
昆山砍人案自发生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案涉及的生命权、财产权、公共安全等法律问题,引发了关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法律适用问题的讨论,本文将对昆山砍人案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并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昆山砍人案最新进展
1、案件背景
2018年8月27日,江苏省昆山市发生一起命案,行业嫌疑人刘海涛持刀攻击无辜路人于某,致其死亡,随后,于某的儿子、同事等人与刘海涛发生肢体冲突,刘海涛被击倒在地,事后,刘海涛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2、审判结果
2019年1月28日,昆山市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此案,法院认为,刘海涛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鉴于刘海涛在作案过程中,面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为制止不法侵害,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依法不负刑事责任,据此,法院依法判决刘海涛无罪。
3、上诉与再审
刘海涛不服一审判决,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随后,刘海涛申请再审,2020年3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提审此案。
4、最新进展
2020年5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昆山砍人案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围绕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辩论,案件仍在审理中,尚未作出最终判决。
法律分析
1、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
本案中,刘海涛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是本案争议的焦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2)防卫行为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3)防卫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
本案中,刘海涛面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采取防卫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要件,刘海涛在防卫过程中,是否超过必要限度,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判断。
2、防卫过当的认定
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法院认为刘海涛的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刘海涛面对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其防卫行为是出于紧急避险的需要;
(2)刘海涛在防卫过程中,已尽力避免造成不法侵害人的伤亡,其行为并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3、刑事责任与法律适用
本案中,刘海涛虽然被认定无罪,但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由于刘海涛的行为并未造成严重后果,法院对其从轻处罚。
昆山砍人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法律问题的关注,本案的审理结果,对于今后类似案件的判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法院应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节,准确把握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保障。
注:本文所述案件事实及法律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如需法律帮助,请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