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场悲剧,要有多少这样血淋淋的案例,才能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才能学会珍惜生命?
在南京南站男子被挤压致死发生后不久,有网友微博26日晚爆料,称“镇江火车站有人卧轨,G7067次列车延误40分钟”。27日,记者经多方核实求证,获悉情况基本属实:当晚,一男子从镇江城际站站台跳下,尽管G7067次动车司机紧急制动,但该男子还是不幸被撞后身亡。
昨日,记者了解到,G7067次列车当时从南京开往上海,当晚到达镇江城际站的时间是晚上8点05分左右。据知情人介绍,在列车进站过程中,一名男子不断朝来车方向观望,并在列车到达他面前的前几秒钟,做出了跳下站台的准备动作。最终,在车头即将从他面前经过的瞬间,他还是跳入了轨道区域。
事发监控录像截图
遇到这一突发状况后,司机立即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但列车仍撞到了这名男子。随后,经过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处置,该男子被从第二节车厢下移出。
事故发生后,镇江铁路警方立即介入。在报料微博上,镇江120急救人员也到现场。经现场勘察发现,初步判断此人已经被撞不幸身亡,然后各方全力妥善处置善后。
当晚8时40分许,G7067次启动后恢复发车。
急救人员在现场进行救援
知情人还介绍,这名男子出生于1976年,姓陆,身份证显示为上海户籍。后经他身上的车票信息显示,当晚他应该是要在镇江乘坐G7067次列车前往上海;在站台候车时,他的身旁还站着他的一名男性亲戚。
知情人还透露,据这名亲戚介绍,陆某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目前,陆某家属已经赶往镇江处理善后事宜。相关情况,仍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抑郁症固然可怕,但并不是没有治疗的方法。如果家里有抑郁症患者,家属应该多多给予关爱,开导他,看护好,及时就医,避免悲剧的发生。
关于南京南站越轨事件或许大家还有疑惑,男子为何要越轨?当时是否抢救不及时?
27日,记者从南京铁路警方获悉,被卡死男子随身携带的身份证信息显示,该男子系重庆人,1990年出生。
警方透露,据分析,男子此行是准备从南京乘车前往武汉,而导致他死亡的D3026次列车可能正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翻越站台追赶的车次。
至于死者是否只是在南京转车,截止发稿前,警方仍在调查中。据悉,南京南站已据男子身份信息与其亲属取得联系,目前正在赶来的途中。
这场惨剧之所以如此牵动公众的情绪、引起热议,还有个原因在于,男子在等待救援前,挣扎的过程被目击者拍成小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很多人被触动,不禁疑惑,休克前很长一段时间意识清醒、甚至有力气大喊求救的生命,怎么说没就没了。会不会是抢救不及时、方法不得当?或者是救援方式有问题,速度太慢,导致抢救失败?
男子的下半身都被夹在列车与站台之间
今天下午,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120急救中心,质量管理科副主任医师严智勇解读表示,通过监控记录分析来看,男子应该是下半身遭受了碾压,如果受碾压部分是腿部,那么救上来后通过止血还能有救,但如果是碾压到了盆腔、腹部等躯干部位,那即便是手术台搬到了列车旁,都回天无力。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旭锋接受采访时告诉交汇点记者,盆腔、腹部遭受重创的患者,止血很难,无法像四肢出血一般进行立即止血,必须打开腹腔,找到具体破裂的血管,进行有针对性的止血,但如果受创面积大,手术难度也会很高。
医生告诉记者,男子挣扎时很长一段时间意识清醒,甚至还能大呼求救,是因为出血口被列车压住,一旦开始涌血,就很难长时间维持生命特征。据悉,该男子也的确死于失血性休克。
事故救援现场
每个个体建设内心的“防护墙”更重要
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从北京老虎、宁波老虎“吃”人,再到此次列车“吃”人,更多网友没有将同情放在失去生命的人的身上,记者在浏览微博评论时看到一条类似“求不要枪毙列车,求放过列车”的评论,引来上千个点赞。这个戏谑的评论,显然将其与类似虎园下车事件联系到了一起,共同点都是:没有遵守规则。
公众失去的同情心,真的是因为“冷血”吗?一条生命在眼前逝去,怎么会不被触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邱建新教授在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起呼吁建设高铁站公共安全门,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在内心建设起“防护墙”,不要突破底线,去做规则的破坏者。
在邱建新看来,高铁是否需要建设安全门,如何建设安全门,需要专家的论证以及权威部门的解读,但与之相比,更显而易见的反思是:对规则的遵守和敬畏。邱建新说,如果丧失了这一观念,即便建立起安全门,也拦不住个别人的“涉险”。
值得反思的,更不仅仅在类似虎园、高铁站发生的惨剧上,邱建新提到,每个人反观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例如开车、行走,甚至人际交往中,我们到底有没有完全做到不破坏规则?是不是多少存在过侥幸心理?以为过得去这一红灯,以为翻得过这一站台,以为遇不到这一只老虎?如果不在敬畏规则上有所进步,站台这一个生命的失去,也并不是最后一个。
很多人反感这些由于不遵守规则,而自寻死路的例子,也许也是因为,我们完全不知道被咬者、被卡者姓甚名谁,无法与他的命运形成一种共情,将他归为一个“咎由自取者”一个没有温度的符号。但只要想象,这名男子的家人、朋友承受的,失去他的悲伤、痛苦,很难不唏嘘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