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术中的佛教题材简介
编辑者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理论教研室 (本书引用略有删改 )
一 、 佛 像
佛是梵语 “佛 陀”的略称 ,义 即 “觉者 ”,是佛教对其教主释迦牟尼 的尊称 。但 因佛
教认为时 间是无始无终 的,空 间是无边无 际的,于是便有无数 的佛 。从佛经和雕 塑造像 中
都可见到有多种名称的佛。
、 释 迦 牟 尼 : (约 公 元 前 前
佛教创始者 ,名悉达 多、乔达摩 ,释迦族人 ,北 印度迦 毗罗卫 国 (在今尼 泊尔境 内)
净饭王之子 。相传他二十九岁 出家修道 ,七年成佛 ,游历 四方传教 ,八十 岁入 “涅槃” 。
死后,被弟子们加 以神化,被尊为 “现世佛”。 “如来”、 “世尊 ”、 “本尊 ”、 “大雄”、
“法王”等,都是佛教徒对他 的尊称 。
、三 世 佛 :佛 教 既有 时 间是无 始 无 终 的说法 ,而 一佛 的教化 ,却有 起 始 终尽 的 。一
佛终尽,又有他佛继起 ,于是有所谓 “三世佛 ”、 “七世佛”之说。 “三世佛”即:
过去佛 ,即燃灯佛 (另译 “定光佛 ”),佛经说他 出生 时身边一切光 明如灯 ,
故名 。又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曾预言将来定当成佛 。
( )现在佛,即释迦牟尼 ,是现世界的教主。
未来佛 ,即弥勒 ,是佛教名位 中的菩萨之一 ,佛经称他将继释迦牟尼而成佛,
三世佛造像在北朝石窟 中常见,如云 冈昙曜五窟和龙 门宾阳中洞 皆是 。
弥勒佛在北朝有 的作菩萨型 ,交脚坐 ,唐代 ,多作佛型、倚坐 。宋代 出现结跏趺坐 的
菩萨型 。大约元代 以后 ,则作大腹布袋和 尚模样 。据 《五灯会元 》记载 ,五代 时期 明州奉
化县布袋和 尚 “形裁 口腰 ,蹙 额 皤腹 ,出语无定 ,寝 卧随处 。”常 以杖荷布囊 ,凡供身之
具尽贮囊 中。自称是弥勒转世 ,死后 ,有人依其形貌造为弥勒佛像 。
、七 世 佛 :为 了宣 扬 佛 教 的历 史悠 久 ,说 在 释 迦 牟 尼 以前就 有 六世 佛 陀 ,七 世 佛
即:毗婆尸佛 ,尸弃佛 ,毗舍浮佛 ,拘楼孙佛 ,拘那舍牟尼佛 ,迦 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七
佛造像在云 冈第六窟 、第十三窟和辽宁省义县奉 国寺辽代塑像等都可见到 。形象无 明显 区
别。
、二佛并坐 :北朝造像常见有二佛并坐说法 ,即释迦佛和 多宝佛 。是根据 《妙法莲
华经》而创造出来的。到隋、唐及其 以后时期,这种形式即少见到。也与佛经有关。
、三 身佛 :大乘佛教说佛 的本质是彻底体证 了绝对真理 (真如 ),绝对真理和佛 的
智慧是一致的,从而说佛有三身:绝对真理是佛的 “法身” 体证绝对真理的智慧 ( 如
智 )是佛 的 “报 身 ”,教化世 间 的尊胜 仪容是佛 的 “应 身 ”。此三 身在 具体 形 象上 的显
现 ,就 是:
法身 毗卢遮那佛 , (身刻千佛 ,用 以体现佛经上说 的他胸 中有千佛 ;
报身 卢舍那佛 。 (如龙 门奉先寺大坐佛 )
应身 释迦牟尼佛 。
山西 大 同下华严 寺 薄伽 教藏 殿 中之 三尊 佛像 即三 身佛 。另据 大 乘佛教 经 典 ,有释 迦 、
阿弥 陀 ,药师三佛 ,在唐代 以后 的佛教造像 中也常见到三像并坐 。
、五 方佛 :在 大 乘 教 中 ,有 显宗 、密宗 之分 。显宗 注重理 论 ,密宗注 重事相 。密 宗对
于理 论 ,不 是用文 字或 口头解 说 ,而 是 用一定 的形 象作为 标 志 。对 于显宗 中 “转识成 智 ”
的抽象概念 ,密宗则用五方佛来表达 (如大 同善化寺造像 )。所谓五方佛 ,即 :
中央, 毗卢遮那佛 表法界体性智:
东方 ,阿 閦 (读若稠 )佛 表 大 圆镜智;
南 方 ,宝 生 佛 表 平 等 性 智;
西方 ,阿弥 陀佛 (又名无量寿佛 ) 表 妙观 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