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前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域在哪里?史学界历来存有争议。本文首先对古兖州一带的地域界定进行了分析,对“兖州”地名的由来及沿革进行了研究。继之,对尧舜禹时期的气候,古兖州及周边地区河流、湖泽、山脉的态势及尧、鲧、舜、禹、皋陶、伯益等方国联盟首领的生居之地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古兖州一带是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域和夏文化的发源地。再继之对尧舜领导下的鲧、禹在统一中治水、治水又促进华夏族的进一步统一、最终导致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建立的历史遗迹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建立鲧、禹治水人文地理坐标要素科学评判体系,通过系统要素评判,以鉴别各类鲧、禹治水传说的真伪。
主题词:大禹治水;重点地域;古兖州一带。
作者:卞玉山 山东省水利厅研究员,兼山东大学研究生导师。
古兖州一带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是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域和夏文化的发源地。尧、舜领导下的鲧、禹在统一中治水,治水又促进了华夏族的进一步统一,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
一、古兖州一带地域界定、兖州地名的由来及沿革
古兖州历史悠久,远在尧舜禹及夏商周时期,距今约4300年到3060年,那时今兖州市址,名为负夏(瑕)。
《孟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尸子》云:“虞舜灰于常羊,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未尝暂息。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傅虚卖贱,于是债于傅虚,以均救之。”
舜未称帝前乃一介平民,多才多艺耕陶商皆行。曾“迁于负夏”和“就时于负夏”,这是关于负夏最早的记载。
《左传·哀公七年》云:“春秋时有负瑕邑。”春秋时期,负夏与负瑕通用。明于慎行万历二十四年编《兖州府志》兖州府治、滋阳县条下云:“周时为负瑕,鲁地”。据此,可以认为兖州市址在尧舜禹时期直到夏商周时期皆名为负夏(瑕)。周初今兖州市址之域东为瑕丘国,西为乘丘国,春秋时期降为鲁国瑕丘邑和乘丘邑,瑕丘邑遗址在今兖州老城东北2公里处,乘丘邑遗址在今兖州城西15公里洸府河西岸的颜店镇故县村北1。秦为薛郡,西汉置山阳郡瑕丘县和泰山郡乘丘县,瑕丘县遗址同瑕丘邑、乘丘县遗址同乘丘邑,东汉时撤乘丘县2,因历史上该地曾经建县,后取名故县村。
那么古兖州的地名由何而来呢?兖州地名首见于《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史记·夏本纪》“济、河维沇州”。中国的地名,大多与山脉和河流有关,数千年来,山不移,而河易徙。古时候该地带,有一条叫“兖水”的河流过,故名“兖州”。这条河发源于王屋山下的河南省济源县,该河分两段,从源头到河南省武德县入黄河的一段的沇(兖)水,跨过黄河在河南省东部和山东省西部直到广饶入海的一段叫济水。后来人们把沇(兖)水和济水统统叫兖水。古人将“兖”字篆文立水写作横水置于允上,隶变为六,成“兖”字,故“沇”同“兖”3。兖州是兖水经过的地带,这就是兖州地名的由来。
古兖州一带地域的界定,在古文献里不同历史时期其地域范围是不同的。《尚书·禹贡》云:“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为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筐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清·胡渭在其《禹贡锥指》对古兖州一带其地域范围的界定曰:“兖州,以今舆地言之,河南卫辉府之胙城县,直隶大名府及真定、河间二府之东南,山东则東昌府,其兖州府则曹州、阳谷、寿张、郓城,济南、青州府则西北境,皆古兖州也4。”范围最大,包括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
古代学者多认为,禹贡之九州是禹时的九州,现代学者多持否定看法,认为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版图,体现了中华大一统的治河意识。笔者亦认为,如此大的治水版图,在禹靠步行治水的时代是无法想象能完成的,即使现代中国的水利部长在十三年内也完成不了这么庞大地域的治水工程。
汉武帝时,全国置十三个刺史部,兖州为刺史部之一,相当于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北至茌平,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为界,及河南东部南乐、濮阳、延津、开封、尉氏以东扶沟、淮阳、鹿邑地区5。
汉代十三州之兖州较《禹贡》九州之兖州,范围有所变化,主要是减少了河北省直隶大名府及真定、河间府东南的一块,而增加了山东省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为界的一块。笔者将禹贡九州之兖州与汉十三州之兖州两说兼容部分,即山东省的西南部、西北部及河南省东部的河、济地带界定为狭义的古兖州一带,而将狭义古兖州一带及以外的河北省大名府及真定、河间府东南的一块,和山东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为界的一块,界定为广义的古兖州一带。狭义的古兖州一带仅带有大禹治水重点地域的内涵,广义的古兖州一带,不仅带有大禹治水重点地域的内涵,还带有后代帝王对古兖州行政区划的内涵。
兖州刺史部的治所最初并不在今兖州。随着兖州刺史部辖区的逐渐缩小,其刺史部治所几经变迁,逐步东移,西汉治所在今河南濮阳,东汉治所在昌邑,遗址在今巨野县东南25公里的昌邑集村,刘宋元嘉三十年(公元452年)兖州刺史部移治瑕丘县(今兖州老城),至今已1560年,这就是兖州刺史部治瑕丘县的由来6。
魏晋以来,兖州部置大略如汉,晋治所迁廪丘,遗址在郓城县,隋以鲁郡、东平、济北、济阳分置兖土,改兖州为鲁郡治瑕丘县,后魏仍置兖州部治瑕丘县,唐河南道兖州鲁郡瑕丘县,宋京东西路袭庆府瑕丘县,金山东西路兖州嵫阳县,元山东东西道济宁路总管府兖州嵫阳县,洪武十八年升兖州为府,降济宁为州,成化年间治嵫阳县改滋阳县,清山东兖州治滋阳县,中华民国山东省治滋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滋阳县,1958年与曲阜县合并,1961年改兖州县,1992年改兖州市。
二、尧舜禹时期的气候,古兖州及周边地域山、河、湖泊的态势
(一)尧舜禹时期的气候及降雨量
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时,中国留下了诸多洪水传说,《山海经》《尚书》《史记》《论语》《国语》《孟子》《淮南子》等古籍对古代洪水传说均有表述。
《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又《滕文公下》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中国古代发生的大洪水,还有气候变迁的研究为佐证。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温变迁的初步研究》,7“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部分时间的平均气温较现在高2℃左右”。由气温的提升导致雨量的增加,是符合自然降雨规律的。笔者试想,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高2℃左右,即当时的黄河流域的气温就相当于现在长江流域的气温,依气温提升导致降雨量增加的自然规律推测,当时黄河流域的降雨量亦相当于长江流域的降雨量。现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约600-700mm,长江下游地区的年降雨量约1000mm,那么,当时黄河下游地区的年降雨量就应是1000mm左右,比现在高40%左右,这个降雨量增加的梯度是非常惊人的。这段时间恰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夏商文化时期。徐旭先生在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推断:“我国洪水发生的时间相当明确,大约不出公元前第三千年的后期8。”这一推断,恰好与鲧、禹治水的龙山文化的时期相当。
(二)古兖州及周边地域的河流、湖泽态势概况
古兖州及周边地域的河流主要有黄河下游河道、济(兖)水、濮水、灉、沮水、汶水、洙、泗水、沂水、沭水等,湖泽有雷夏泽、大野泽、菏泽、孟豬泽等。各河流、湖泽的态势和现在是大不相同的。
(1)黄河下游河道: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尧舜禹时期,黄河上中游的河道态势和现在是基本相同,但下游河道自河南省东部流道是不同的。据《尚书·禹贡》导(黄)河条下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孟津,在今河南省洛阳北部孟津县,孟津以上黄河基本从山谷经过,地质坚固,流道稳定,自古论河患者,皆云孟津以下地平土疏,迁徙不常失河故道。大伾,大伾山,在今河南浚县境内。尧舜禹时期黄河过大伾后,河道折而北行,迁徙于山东北部与河北南部之间。近代黄河下游河道至此由西东行贯穿山东省入海,其态势是大不同的。又云:“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降水,指漳、洚合流后的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肥乡间。大陆,地名,《水经》所叙漳水,自平恩以下皆禹河之故道,河自斥漳,又东北迳平恩、曲周,以至钜鹿,其西畔为大陆也。自大陆以北,黄河播为九河。笔者认为,九河并非真正九条河,而是许多河,古以九为最大,所以叫九河。九河分别命名,始于汉朝《汉书·沟洫志》曰:成帝时河堤都尉许商上书九河之名,有徒骇、大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也。九河所在徒骇河最北,置汉成平县,今河北省沧州之西;鬲津河最南,置汉鬲县,今山东省德州之南,平原之北。九河间相去二百余里,黄河入海口有无棣县的碣石山和河北省沧州等处。
(2)济(兖)水:济(兖)水源出河南省王屋山下济源县,向东南流在大伾(今武德县)入黄河。入黄河以前的上游段叫沇(兖)水,沇水过黄河后就叫济水,在黄河南溢为荥泽又东出山东陶丘(定陶县)北。济水自定陶县东北,又东至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分为两支:北支为济水,于大野泽之北的东平与汶水相汇,又北折而东,沿今小清河的路径于广饶县入海;南支为菏水,向东流,于今鱼台县处与北来的泗水相汇,入泗水河道(古菏水现已湮没),继续南流,在江苏省洪泽县与淮水相会,向东流于江苏省滨海县入海。
(3)濮水。水名,济水的支流。济水至今河南封丘县西,分为两支:一支为濮水,东北流,流经山东东明县北,东北至鄄城县南注入瓠子河再东北流入今梁山县东、东阿县之东北;另一支仍名济水,经陶丘、巨野泽(又名大野泽)、梁山县东、平阴县北,东北流于长清县之西的禹王堤,与流经东阿县之东北的濮水相会,共同入济水河道,东流于山东广饶县东入渤海9。现古濮水河道已湮没。
(4)灉、沮水。灉水:在河南省濮阳的东部及山东省鄄城北部,下游与鄄城东南部的雷夏泽相通,已湮没。沮水:灉水的支流,在鄄城之东与灉水相会,共同入雷夏泽,已湮没。据《括地志》《元和郡县志》,灉水即澭水,唐时犹有澭水在雷泽县(今山东菏泽东北)西北,会同沮水流入雷夏泽,当系古灉水的残留部分10。
(5)汶水:《汉书·地理志》云:汶水出自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泰山郡水皆名曰汶。郦道元《水经·汶水注》云:“汶凡有五;曰牟汶、柴汶、北汶、石汶,其一则经流也。惟原山之汶出嬴地,则嬴汶即汶经流也。”汶水西流,在今东平县南与南来的济水相汇入济水道,同北流再东流入海。
(6)洙、泗水: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汉书·地理志·泰山郡》盖县条下云:“临乐子山,洙水所出。”临乐山在今蒙阴县东北。《水经》与《水经注》皆言“洙至卞入泗。”卞,汉卞县,在今泗水县的泉林镇。洙水在卞县汇入泗水。洙水与泗水同流至曲阜北,与泗水分道,流向西北,经瑕丘县(今兖州市)西,又南流过平阳县西、高平县西,于济宁市南与北来的泗水再次相会,归泗水河道,南流。古洙水已湮没。
古泗水是一条很长的河流。《博物志》曰:“泗出陪尾。”陪尾山是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地方,系今泗水县泉林镇。泗水发源于卞县并在卞县与洙水相会,同道西流,于曲阜城北与洙水分道,西流经瑕丘县东往南流,于济宁市南与北来的洙水相会,继续南流,于今鱼台县与西来的菏水相会(那时还没有南四湖,南四湖是明朝黄河改道阻断了泗水南流才形成的),又南流到江苏省的邳县北与北来的沂水相会,又东南流于洪泽县与淮河相会,入淮河道共同东北流,于江苏省滨海县入海。
(7)沂水:源出山东省沂源县鲁山,南流经临沂入江苏,在江苏省邳县北与西来的泗水汇合,南流于洪泽县再与淮河相会,入淮河道,共同向东北流,于江苏省滨海县入海。
(8)沭水:源出山东沂源县沂山南麓,同沂水平行南流,于山东省临沭县西南部入江苏境,在江苏睢宁与北来的泗水相汇,南流,于洪泽县再与淮河相会,入淮河道于滨海县入海。
(9)山东西南部湖泽。
尧舜禹时期,山东西南部地势特别低洼,大水之时,水连成一片,高地之水被疏通流走后,这里重新形成沼泽。《尚书·禹贡》兖州条下云:“雷夏既泽。”雷夏,名为雷夏泽,与雷泽同,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尚书·禹贡》徐州条下云:“大野既豬。”古济水经定陶县向北流,在今巨野县的西北、梁山县的东南形成一大沼泽,名为大野泽。《尚书·禹贡》豫州条下云:“导菏泽,被孟豬。”菏泽,古泽名,地在今定陶县东。孟豬,名孟豬泽,地在今山东单县西南。上述四泽俱已湮没。需要说明,尧舜禹时期,山东西南部既无现在的东平湖,也无南四湖。
(三)古兖州一带及周边地域的山脉
古兖州一带以西的河南省西部,黄河北岸有王屋山和太行山,南岸有崤山和熊耳山。河南省东部和山东省西南部的古兖州一带是平原洼地,古兖州一带的东部又是泰沂山脉,总体呈东西两边高中间低洼的态势。
(四)古兖州一带是尧舜禹时期大洪水发生的重点地域
中国古代大洪水发生在什么地方?我们认为:并非中国古代到处都发大洪水。我们不赞成把古代大洪水发生扩展到《禹贡》长江流域的扬州、荆州的说法,因为当时长江流域部落分布很少,多为蛮荒之地;也不赞成古代大洪水发生在黄河中游晋南或豫西的说法,因为在该地带黄河北岸有王屋山和太行山,南岸有崤山和熊耳山,河谷狭窄,雨量稀少,不会产生大的洪涝灾害。认为古代大洪水只能发生在黄河下游的豫东和鲁西北一带,即古兖州地带。该地区地处黄河最下游,西受豫西山地、东受山东泰沂山的挟持,地势低洼,河流与湖泊密集,降水量又较多,黄河上中下游的大量降雨都聚积在此地难以排泄入海,更加重了此地大面积的洪涝,所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势上涨,甚至使邻近的丘陵区河道发生“水逆行”。
沈长云先生在其《论禹治洪水真相兼论夏史研究诸问题》一文中曾详细地论述了洪水发生的区域,现引述如下:“关键是洪水发生在什么地方。我们认为,这样一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洪水必是发生在当时居民比较稠密,因而给人们带来较大威胁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就在中原一带。……然而中原一带也是有很大范围的,不可能到处都有洪水。我们认为古代洪水只是发生在河济之间。即《禹贡》九州的兖州及其附近地区。因为兖州以西,自今河南中部起,就入于豫西山地;西北,过太行山脉,便入于晋东南山地。这些地方都属于黄土高原,既不会有河水泛滥,也因其雨量的稀少,不致造成大的洪涝灾害。即令夏季山洪暴发,也不过使山洪局部地区受到威胁,与大片土地上持续的洪涝灾害不是一事。兖州以东,入于山东丘陵,也不会有洪涝灾害。至于兖州东北的黄河下游,自大陆泽以下,河分九派,一片泽国,已是无人居住的地区,更谈不上什么灾害问题。只有这兖州地区,处在东西两个高地之间,地势低洼,降雨量又较西部黄土高原丰富,最易受到水流的袭击。加上这里大小河流纵横,首先有河、济二水成夹角围绕着流经兖州地区,河、济之间又有一条濮水(即《诗经》所谓“桑向濮上”之濮)。此外,还有灉、沮一类小的河流,一旦发起洪水来,百川之水便先自溢出。故而古代河患的记录全是在这一地区。总之,论古代洪水发生的地域,唯有此处最是可能11。”沈氏从区域、地形、降水量、人居等多因素分析,清晰地阐明了古兖州一带是古代大洪水发生的重点地域。
三、古兖州一带是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和尧、鲧、舜、禹、皋陶、伯益等的生居之地
(一)古兖州一带是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王国维先生在其《殷周制度论》中云:“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然尧号唐陶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迄后桀,其都邑及其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12。
杨向奎先生在其《夏民族起于东方考》中云:“古代兖州一带河济流域实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13。”
上文中的大皞(昊),即太皞(昊)伏牺氏,据王献唐先生说:“古陈、成同音通用”。所谓虚陈,即都于古济水之畔的菏泽市东北汉之成阳14。《帝王世纪》云:“大庭氏,即炎帝神农氏生于尚羊,初都陈,后徙鲁。”据《春秋元命包》云:“尚羊地在成阳一带。”鲁即洙泗水之畔的今曲阜。
黄帝轩辕氏,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黄帝轩辕氏,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在今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黄帝初都穷桑,后徙曲阜。”据景以恩先生考证,穷桑在曲阜之北大汶河畔的大汶口文化遗址15。
黄帝生于曲阜寿丘,是史记正义关于黄帝生地的唯一记载。但是,有的学者根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说黄帝生于河南省新郑,并且近年还在河南省新郑举办了轰动全国的祭祀黄帝生地的大典。笔者是不赞同的。景以恩先生在其《华夏文明崛起于东方考》一文中说:“笔者认为黄帝生于曲阜寿丘说,不仅见于皇甫谧之《帝王世纪》,还见于汉代《纬书》,而在《纬书》中并不见黄帝生于新郑的记载,而且皇甫谧说自相矛盾,即寿丘与新郑并存,显然,应以寿丘为是。黄帝既初都穷桑,因而也称为‘有穷’,‘穷’‘熊’叠韵,实即一字,故‘有熊’,即‘有穷’也16。”
笔者认为景以恩先生在关于黄帝生地的古文献研究上是颇有见地的,并认为依王国维先生关于古史研究的古文献研究与地下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法,不仅在古文献研究上,寿丘说胜新郑说一筹,而且在地下考古上,东方黄帝时期的大汶口文化,是处于当时中国文化的领先地位,也就是领先中原文化的地位,这是全国考古界公认的。寿丘说,考古证据坚实,而新郑说则缺乏考古遗址支持。据此黄帝生于曲阜寿丘是经得起古史研究的“二重证法”验证的。
帝颛顼高阳氏云:《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王世纪》云:“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生十年而估少昊,十二年而冠,二十四年登帝位,始都穷桑,后徙商丘。”吕思勉、王献唐先生考,古若水即为流经曲阜的山东泗水17。此考可从,因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传说中,包括中原(晋南、豫西)说,东方或海岱说等,这些传说有一个共同点,即绝大多数都认同颛顼为东夷人,且生于泗水之畔。
帝喾高辛氏。《史记·五帝本纪》云:“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帝位,都亳。……。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次陈锋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娵訾氏女,生帝挚。帝喾在位七十五年,年百五岁而崩,葬东郡顿丘广阳里。”王国维先生说,亳在鲁西曹县。
据此,自上古太皞伏栖氏、少典氏及子族炎帝和黄帝至颛顼帝、帝喾帝等其生居之地,皆在黄河下游的古兖州一带。古兖州一带实为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
(二)古兖州一带是尧、鲧、舜、禹、皋陶、伯益生居之地。
唐尧虞舜时代,东方已是具有国家性质的方国大联盟。尧、鲧、舜、禹、契、后稷、皋陶、伯益、四岳都是方国的首领,又是方国大联盟的领导成员。就方国大联盟统治的范围而言,主要是东方的海岱地区(今山东省及附近地区),所以也叫做海岱方国大联盟。
此时的治国要务,一是治水,一是战争。治水是与洪荒作斗争维护本方国联盟先民生存之需要,是比战争维护方国联盟安全更重要的第一要务。该地域的洪水治理只能靠该地域方国联盟首领筹办,远在豫西和晋南的部落是不会参与领导与他们自身利益无关的这些大洪水治理的。
1.帝尧陶唐氏。《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尧者,放勋。”据《春秋合诚图》云:“尧母庆都,……常在三河之南,天大雷雨,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及年二十,寄伊长孺家,出现三河之首,……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而生尧。”“三河”即鲁西雷泽之北瓠子河、濮水与羊里水的合称。“三河之南”即菏泽成阳。《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条下云:“有尧冢、灵台”。《水经·瓠子河注》云:“今成阳县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由此看来,尧母与尧皆是生、葬于成阳的。帝尧的遗址很多,泗水县北有“尧山”,“尧山”之南有“尧前村”。东海边的日照市有“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其地发现了土坯筑房、散水技术和冶炼铜的铜渣。《帝王世纪》:“尧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于唐。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阳。”平阳有二,据景以恩先生考,平阳在今新泰市,其地春秋时代称平阳18。据说晋南也有尧都平阳,许多古史学家认为晋南之平阳就是尧都之平阳,实非。尧舜禹时期的首领尧疲于东方海岱方国联盟的洪水治理还自顾不暇,哪有闲心跑到没有黄河大洪水的晋南地区建都呢?晋南之平阳实为尧后人西迁,“物随族迁”在晋南留下的遗址。
2.鲧。《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由上述可知黄帝、昌意、颛顼系祖、父、子三代,且皆居泗水之滨。
鲧的父亲是谁?据《世本》云:“颛顼五世而生鲧”,这就出现了世系自颛顼至鲧其间三代不明的问题。《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大荒北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历代学者对《山海经》的上述内容作过诸多研究与考证。古代,西晋史学家郭璞对《山海经》中的弄明,作了“弄”作“卞”,弄明即卞明的注释,这也是对《山海经》最早的注释。近代史学家王献唐说:“先是颛顼子骆明生白马、白犬19。”认为白马鲧和白犬犬戎都是骆明的子族。当代,景以恩先生经考证,在其《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中认为:《山海经》此处之生,仅作后裔解,并非新生,此处之弄明,骆明,因“弄”、“骆”一音之转,两名实为一人。弄明(或骆明)因被舜封于卞地(今山东泗水县泉林)即为卞明20。经笔者与景以恩先生对《山海经》特有表述方法的研究,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之子为玄嚣、昌意,即使二十五子也无苗龙的记述,排除苗龙是黄帝亲生的可能。又根据颛顼是黄帝后裔,骆明和鲧都是颛顼的后裔的记述,故将“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解读为“黄帝的后裔颛顼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终于完整梳理了颛顼——苗龙——融吾——卞明——鲧的“颛顼五世而生鲧”的世系链21。
鲧的生居之地在何处?鲧生于若阳天穆之野的夏丘。古本《竹书》云:“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上文古本《竹书》和《山海经》中的天穆之阳、天穆之野、大遗之野三地实为一地。此广袤的原野,《竹书》称若阳,王献唐说古泗水称若水,若阳即泗水之阳。《山海经》称赤水之南,即今大汶河之南。据《大荒西经》云:“昆仑丘在赤水之后。”《庄子·天地篇》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于昆仑之丘。”《韩非子·十过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据此,昆仑即泰山,赤水即泰山前的大汶河。流沙之西,即与泗水分道西行的古洙水之西;近考古洙水旧道址,发现地下沿途多系沙带,村民多开挖沙场,这也验证了古洙水称流沙的原因。大运山之北,今兖州市嵫阳山在夏丘之南的6公里处,可能是古时的大运山。查此地名,正是兖州市西北十二点五公里的古夏丘,现名瑕丘,系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恰是古本《竹书》“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之地。
《左传·哀公七年》春秋时有“负瑕”邑,杜注:“负瑕,鲁邑,高平南平阳西北有瑕丘城”。景以恩先生称“鲧生于夏丘”22。
笔者认为,颛顼五世产伯鲧之地,是维若阳,即泗水之北的“面”上,居天穆之阳,则指定到夏丘“点”上了。笔者联想到,夏启在夏邑建夏王朝后,为什么专选距夏邑200公里之外的夏丘城“三嫔于天”呢?因为夏启心里很明白,夏丘城是其祖父鲧诞生的地方,只有在夏氏族的祖源圣地祭天,天帝才能保佑夏氏族永续兴旺,夏王朝国泰民安。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理由可解。
笔者2008年春曾专程考察瑕丘古遗址,遗址地处现兖州市新驿镇东顿村东南的平原洼地中,为古夏丘的东南隅,解放初存连绵残墙约500米,高20余米,今残存40米左右,高6米。笔者现场捡回陶片若干,其中有很薄的黑陶鬶腿残片,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德亮研究员鉴定,属龙山文化时期遗物23。
2008年薄黑陶鬶腿的发现,具有重要文物考古价值。在此之前,1982年夏丘东北14公里的兖州龙湾店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稀世珍品蛋壳陶和白衣陶。1984年到1985年在夏丘西北11公里兖州西吴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典型器物蛋壳陶高柄杯,此前,据《兖州市志》载,将瑕丘遗址定位为战国、汉文化时期遗址。2008年薄黑陶鬶腿的发现及鉴定,不仅证实了该地当时制陶业的高度文明,还证明了《兖州市志》记载的对该遗址文化时期的定位有误,从而将该遗址由2200年前的战国、汉文化时期,提前到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提前了2000多年。同时,由以往的关于鲧居天穆之阳单纯的文献研究,上升到与田野文物考古的结合上,为鲧居夏丘之地提供了佐证。
又据《兖州市志》载:发现瑕丘遗址“堆积断面上较明显地表现出城墙夯筑痕迹,夯窟每七个一组,呈梅花形,夯层厚度约4-6厘米”。这又为《竹书》“夏鲧筑城”及夏鲧是土夯和版筑技术的发明家之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鲧称夏鲧,夏鲧的“夏”字,是由鲧的生地夏丘而得名。以夏鲧为首领的氏族叫夏氏族。鲧有两子,一曰禹,即夏禹,夏后氏。禹子曰启,即夏启,夏后启,夏后开。启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叫夏王朝。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云:“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欢头。……有欢头之国。”欢头是一个很大的部落,欢头之国在何处?即春秋时山东大汶河边的夏欢城,夏欢城的夏亦是由夏鲧而来。《左传·桓公五年》云:“齐侯送姜氏于欢。”杜注:“欢,鲁地。济北蛇丘县西有下欢亭。”地处今山东肥城市大汶河岸边的夏辉村。下、夏同音一字,辉、欢一音之转。
以夏鲧为首领的夏氏族,其子族包括夏王朝执政的夏氏族和在野的夏氏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叫夏文化。
鲧又称崇鲧,《国语·周语》称鲧为崇伯,也即崇鲧,何故?
关于“崇鲧”之“崇”字的由来,今人多信三国时韦昭《国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将鲧的居地定位在豫西崇高的嵩山,实非。崇字的真正涵义是代表帝尧给鲧的封地“古崇国”,古崇国在哪里?王献唐先生在其《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引王子襄先生《泗志钩沉》云:“《太平寰宇记》:垞城,古崇国,在泗上,今治东北四十里有崇邑,西有城子顶,即城古址24。”《泗水县地名志》古国条载:“崇国为古代方国。……崇邑即今大黄沟乡大崇义村,垞城即今城子顶村。”
2009年笔者曾前去考察古崇国遗址,该遗址在泗水县城东13公里的泗河北岸,距东南方其父卞明国遗址仅2.5公里。遗址为大黄沟乡城子顶村的高台,残高约11米,四周为平地。高台呈长方形,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占地约6万平方米。据村民老辈相传,明末清初高土台上无人居住,此后由山西省洪洞县徐姓移民迁此定居,现土台大部被城子顶村居民建房占用,遗址遭严重破坏,暂未收集到有代表意义的遗物。
《尚书·尧典》说鲧治水“九载,绩用弗成”;《舜典》说“殛鲧于羽山。”笔者认为绩用弗成是鲧治水之过,并不能成为“殛鲧于羽山”的真正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是从尧举舜为帝引起的,舜作为平民被尧举为帝王,必然要遭受贵族特别是像鲧这样权势强大的贵族的抵制,进而激化成对抗矛盾,致鲧被尧殛之。
《楚辞·天问》:“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汩,治也。鸿,大水也。师,众也。尚,举也。佥:都,全也。课,试也。”意即鲧不能治洪水,为何大家还要举他?虽然大家都说不要担扰,但为何不先试试他再让他去做呢?
“氏鸟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氏鸟龟:神话中形状和发声像猫头鹰之类的鸟的龟。曳,拖拉。顺欲,顺应心愿。意即:氏鸟龟拖拉衔走土石,鲧为什么听任它们?治理洪水将要成功,帝尧为何对鲧施刑?
《楚辞·离骚》又云:“鲧女幸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女幸,犹言刚直。殀,惨死。意为鲧因太刚直了,终逃不了被杀羽山的命运。
《吕氏春秋·行论篇》云:“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指治水),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看来居功自傲、争夺帝位才是鲧被殛的真正原因。
3.帝舜有虞氏。据《史记·五帝本纪》云:“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穷蝉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又云:“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帝王世纪》云:“其先出自颛顼,姚姓也。(其父)瞽叟,妻曰握登,生舜于姚墟。名曰重华,字都君。年二十始以孝闻。尧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封之于虞。老而命舜代己摄政。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舜年八十一始即真。……都平阳,嫔于虞,故因号有虞氏。舜八十即真,八十三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政五年而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
《孟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墨子·尚贤中》云:“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尸子》云:“虞舜灰于常羊,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未尝暂息。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傅虚卖贱,于是债于傅虚,以均救之。”
诸冯:泗水东、平邑东南有诸冯铺。
历山:泗水县东约28公里有历山,济南市有历山,菏泽市有历山。
河濒:是河流之滨的泛指,任一河流都有河濒。
服泽:泗水贺庄水库西北有华村水库,为古贺村和古华村小型湖泽,即古华泽或华渚。古华又读“服”,华泽即服泽也。
负夏:负夏即今兖州市,尧舜禹至春秋时期,称负夏或负瑕。
雷泽:在菏泽市北,巨野县西南有雷泽。泗水的雷泽叫华泽或服泽。
寿丘:今曲阜东。
常羊:即菏泽之北的城阳。
顿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北。
傅虚:峄县南之傅阳,古称傅虚。
平阳:即今新泰市。
鸣条:据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海州在苏北。
主张舜生、居之地的有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浙江、湖南等六省。在山东省内主张舜生、居之地有泗水、菏泽、济南、诸城四地。笔者提出以分层剥离法来解决舜生卒之地的争论。上述诸古籍中以《史记》《孟子》《墨子》说较早且可信。依王国维先生在其《殷周制度论》中:“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为据,剥离山西、河南、河北、浙江、湖南五省为舜生卒之地的可能性。又以舜活动地点的密集度的高低为据,剥离舜生卒之地为诸城和济南的可能性,认为舜可能某一时段内来过此地。最后,仅剩下泗水与菏泽两地之争。因两地都在舜就时于负夏为中心的辐射区,且两地舜活动地名几乎都有,很难分出高低。最后,以《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为据,平邑、泗水有诸冯,而菏泽无。又据泗水学者王子襄著《泗志钩沉》云:“舜的五世祖穷蝉居于泗源以南的姑幕,其曾祖句望又迁于姑幕西南的郚城25。”确定泗水、平邑为舜的生地的可能性大。但不论菏泽、平邑、泗水,皆是古兖州一带。
舜都平阳。春秋时期新泰市称平阳。以“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为据,排除山西平阳为舜都的可能性。
4.帝禹夏后氏。《帝王世纪》云:“姒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鲧,尧封为崇伯。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禹名文命,字高密,长于西羌,西夷人也。四岳举之,舜进尧,尧命为司空,继鲧治水。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年二十始用,三十二而洪水平,年百岁崩于会稽。禹年七十四,舜始荐于天。荐后十二年舜老,始使禹代行天子一事。五年舜崩。禹除舜丧,明年始即真,以金承木,都平阳。”
禹的父亲鲧、祖父卞明、六世祖颛顼直到黄帝皆生居于泗水之畔。那么禹顺理成章亦应随其祖先居于泗水之畔,但《帝王世纪》称“禹长于西羌,西夷人也。”
据李长傅考证,夏之有莘氏在费县东北一带26。那么,由泗水的古崇国和费县的古莘国结亲是很容易的事。不论鲧、有莘氏女修皆东夷人,作为他们的儿子也不会成为西夷人的。实《帝王世纪》有误。
四川省蜀西一带和晋南、豫西一带虽有鲧、禹居地的传说,但无鲧、禹先祖生居之地史料的支持,所以是无源之水,不能认定鲧、禹生居之地在上述地带。鲧、禹生居于泗水之畔,还有大量该时期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古遗址的支持,包括兖州市的西吴寺遗址、龙湾店遗址、泗水县尹家域遗址等,印证着该时期的历史文化。
5.皋陶。《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偃地,故因之赐姓曰偃。”王子襄则进一步明确了其具体位置,在《泗志钩沉》云:“奄山……在(泗水县)治南十里。……奄与偃古通用。……治南十二里(有)东、西皋里,旧相传为皋陶故里。按后汉冯衍《显志赋》云:‘皋陶钩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皋里去雷泽、历山,近不及五十里,皋微时与舜同渔而后赖之以举也27。”
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的司法鼻祖。舜帝继位后,禹为司空,“主水土”,皋陶为大理,“平正天下罪恶”以卫民。史书评价他:“明五刑、弼五教,功不在禹下。”
皋陶的功绩很大,得到禹的荐赏。《史记·夏本纪》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皋陶没能执掌政权。
6.伯益。《史记·泰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职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是为栢翳,舜赐姓嬴氏。”伯益所居之嬴城,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附近。
伯益是上古时期的地理学家、畜牧学家和发明家,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记事官。
正是伯益的重大贡献,换来了大禹的信任和推荐。据《史记·夏本纪》中称:“皋陶死后,大禹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之箕山之阳”。最后益终被启杀。据考证,今莒县之北有棋(箕)山,此山南距启都夏邑即今临沂市100公里。
四、古兖州一带是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域
(一)古兖州是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区,这可以从《禹贡》中找到答案。茫茫九州,唯兖州条下有两处讲治水之事,一是“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二是“作十有三载”,与禹治水时间十三年相呼应。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作出的结论是:“洪水发生及大禹所施工的地域,主要的是兖州,豫州的东部和徐州的一部分可能有些小施工。此外北方的冀州,西方雍、梁,中央豫州及南方荆州之西部,山岳绵亘,高原错互,全不会有洪水。荆州的东部及南部,三苗未服,势力达不到那里。东南方的扬州,地多湖沼,人烟稀少,势力亦达不到。至于钱塘江以南的山岳丘陵地带也不至有洪水的泛滥,并且在那里人口稀少。……虞夏间长江以南的情形大约也差不多。……东方青州与徐州的一部分,地又较高。就有些水患也不太厉害。兖州当今日山东西部及河北东部的大平原,豫、徐平原当今日河南东部,山东南部及江苏安徽的淮北部分。换句话说,洪水所指主要是黄河下游及它的流域。淮水流域的一小部分也可能包括在内,此外全无关系28。”徐氏从九州的地形、人口密度、水患等多角度阐明古兖州一带是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域。
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域在古兖州一带,并非是把大禹治水限制在古兖州一带。尧舜禹时期,东方进入海岱方国联盟时期,尧、舜、鲧、禹、契、后稷、皋陶、伯益、四岳等都是方国联盟的首领。方国联盟领导成员会分轻重缓急,首先急需要治的是古兖州一带黄河泛滥的大洪水,其次也要兼顾各方国的利益,统筹治理。那么,涉及大禹治水的地域的界限有多大?《史记·殷本纪》引《汤浩》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此处之江,并非长江,石泉先生在其《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一文中,认为东为江,即山东东部的沂水29。
大禹治水的内涵是什么?对大禹治水的定义,并不能界定在单纯的禹时期的治水。中国古代大洪水的治理,并非从大禹开始治理的。据《礼记·祭义》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即在炎帝姜姓族共工氏统治时代,即开始了治理洪水。又据《竹书纪年》载:“(帝尧)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七十五年命司空禹治河。”
大禹治水代表了中国古代原始先民治理洪荒整个阶段的伟大斗争。其内涵:一是共工、鲧、禹在炎黄、颛顼、尧、舜的领导下华夏族共同治水,华夏族在统一中治水,治水又促进了华夏族进一步的统一,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建立。二是中国古代先民对大洪水的治理采取的态度是抗争,手段即积极的疏导和围堵,而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洪水治理传说,多是采取消极的退避。中国古代大洪水的治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拼搏精神、牺牲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品质,永远激励着后世为中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出更大奉献。
鲧、禹治水的策略与功劳。大禹是治水功劳最大、最受后人尊崇的大英雄,他采取了堙、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正确治水策略;他治水执着、勤奋、责任心强,如《史记·夏本纪》云:“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因此,成就了治水大业。据《史记·河渠书》赞禹功:“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左传》昭公元年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虽然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但功劳也不能完全记在大禹一个人身上。大禹正确的治水策略,是吸收了前人共工、鲧的经验教训,没有先人的“堙”,也就没有大禹的“疏”。《国语·鲁语》云:“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也正如徐旭生先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讲的:是大禹和共工的后人四岳共同认识到“必须大规模疏导,使水畅流”,才调整了治水策略。
以往许多学者对鲧的治水策略和功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笔者是不赞成的,认为应一分为二。首先应肯定鲧以“堙”治水是人类征服洪水的伟大创举,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直到今天,治理黄河、长江的主要工程措施,仍然离不开一个“堙”字,修水库塘坝也离不开“堙”堤。鲧的治水过失是没有重视疏导,而在当时方国林立、部落割据的局面下,疏导需要地域统一规划,实施起来并非易事。还应当肯定鲧是贤者、能者,四岳皆推荐鲧治水。鲧的功绩不但是筑堤治水,另一功绩是《世本》云:“夏鲧作城”,传说鲧是土夯和版筑技术的发明家。而城的出现又是人类建筑工程的伟大创举,它使人类由部落阶段进入方国联盟阶段,由大汶口文化时期跃入龙山文化时期,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禹本人是中国古代治水集体领导班子的集中代表,这个治水集体是在尧、舜领导下的鲧、禹、契、后稷、皋陶、伯益、四岳等领导成员,动员组织华夏族的先民共同施工才取得了治水的胜利。尧、舜为方国联盟首领,主要负责国家安全,为鲧、禹治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后稷为农官,管农业。皋陶为大理,管理司法的官,以法保证大禹治水。据《史记·夏本纪》载:“皋陶于是教禹之德,令民皆则禹,如不言,刑从之。”伯益主虞,管山泽。《史记·秦本纪》载:“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为治水大军提供更多动物性食物。同时伯益还发明了凿井,使人类的活动范围由河流两岸扩大到远离河流的高亢地带。
鲧、禹治水遗迹。鲧治水也留下了很多遗迹。夏丘城为鲧所建,最初是部落的防水堤坝,后期加高城墙,增城垛、城门,成为防御外敌入侵的城。“白马”是鲧的图腾,今宁阳县大汶河岸边有禹王庙,距此庙西南不远处有“白马村”,当是其治理汶河时留下的地名;泗河以东泗水县与平邑县的交界处有“白马村”;泗河以北泗水县与新泰市交界处有“白马山”,可能是鲧治理泗河时留下的地名;今豫东郸城县亦有“白马”,疑是鲧治理黄河时留下的地名。
禹治水的遗迹遍布“四渎”内诸河30。
黄河禹迹:今德州禹城市有“禹息城”“十里望”和“禹迹亭”。大禹治理黄河入海口时有“碣石山”,即今山东省无棣县碣石镇的马谷山。
济水禹迹:今济南市东南之龙洞山,古称“禹登山”。长清县西北有禹王堤。
汶河禹迹:宁阳县北汶河岸边有禹王庙。2002年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海外市场收购了一件由今宁阳县出土的西周时期“遂公盨”青铜器,首次发现大禹治水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遂公盨”是记载大禹在此治水的罕见古遗物,具有极重要的考古价值。遂公即遂国国君,舜之后裔。春秋时的遂国在今宁阳县之北的肥城境内。遂公将大禹在此地治水的功绩,铸在青铜器上,这是全国首件发现的大禹治水的青铜器遗物。
沂河禹迹:沂、沭下游两水之间的今郯城县古有“禹王台”。
淮河禹迹:在淮河上游豫东南的桐柏山有禹在此处治水的传说,体现了禹召集各部落首领治理淮河的历史情景。
潍河禹迹:“禹王台在潍县北六十里,上有禹王庙。”
淄河禹迹:原山有禹理水处。
五、鲧、禹在尧、舜领导下统一中治水,治水又促进了华夏族的进一步统一及夏王朝的诞生
(一)鲧、禹在尧、舜领导下统一中治水,治水又进一步促进了华夏族的统一及夏王朝的诞生
尧舜禹时期,已经由部落进入方国联盟时期,此时的方国联盟已经具备了国家性质和国家机构的雏形。
尧时期,鲧、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方国首领已举用为方国联盟的成员,但存在职责分工不明、人浮于事的弊端。尧推荐舜称帝后,帝命禹为司空,平水土;契为司徒,敬敷五教;皋陶作士,平狱讼;倕为共工,管理百工;弃为农官,主管农业;伯益为朕虞,管山泽;伯夷为秩官,管祭祀;夔为乐官,教音乐;龙为纳言,是谏议之官,做到各司其职,职责明确。
方国联盟领导集团的两大要务,一是治水,二是战争。尧舜为方国联盟的首领,理所当然应负责国家安全,征讨当时敌对氏族九黎、共工、三苗。
远古时代,黄帝氏族与炎帝氏族的战争一直未断,黄帝氏族战胜炎帝氏族的蚩尤取代炎帝而得天下,建立了以曲阜、泰山一带汶、泗、济流域的根据地,但山东东部沂、沭、潍、淄流域大多数仍是炎帝族姜姓的根据地,如临沂有蒙山,莱芜有苗山。据杨向奎先生考证,蒙山古称茅山或苗山31,蒙、茅、苗一音之转,最早的蒙山也是苗民居地。王献唐先生在其《山东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团》一文中云:“商周时期,在山东中部、东部,存在过一支庞大的姜姓统治集团32。”那么,由此推断,在尧舜禹时代,炎族姜姓势盛时其地域是更加广阔的。王氏在此文里还列举了莱芜的莱夷、齐国的姜姓、寿光的纪姜、安丘的淳于姜,莒县一带有向姜,姜姓遍布山东中、东部。
蚩尤虽被黄帝打败,但与蚩尤部落有血缘关系的炎帝姜姓族的首领九黎氏、共工氏、三苗氏不甘心本族的失败,对黄帝并不臣服,时而反叛。所以自黄帝及以后的颛顼、帝喾直到尧舜禹时期,炎黄两大氏族的战争,一直未有间断过。
到尧舜禹时期,海岱方国联盟集团遇到了一个特殊问题——特大洪水自然灾害,而共工、三苗又阻挠事关国安民生的治水,不时发生叛乱,所以尧、舜发动了讨伐共工、三苗的战争。这时的战争目的就是为鲧、禹治水扫清敌对氏族的干扰。据《吕氏春秋·召类》云:“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丹水在今昌乐、临朐一带,经寿光入海,蛮、苗一音之转,南蛮即南苗,因苗后被赶到长江流域,故称南蛮。
又据《淮南子·本经训》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是大汶河中游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莱芜的苗山是苗民和共工氏的根据地,地处大汶河的上游。《国语·周语》云:“共工欲壅防百川,堕高湮庳,以害天下。”他们在大汶河上游堕高堤坝,堤溃洪水则淹中游的空桑。所以,帝舜为维护空桑重地的安全,讨伐共工,是很有必要的。
舜帝命禹为司空,平水土。当大禹治水的大军要通过共工、三苗的领地时,他们便拒绝合作,不准禹在其领地上疏通河道和筑坝。于是,佐大禹治水的皋陶,首先拿出治水的法律进行和平谈判,“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如与氏族谈判不成功,那么,大禹治水的大军是亦工、亦武,既是民工、又是军队,只得诉诸武力,打完仗,再治水。何以见得?据《尚书·皋陶谟》云:“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苗顽即三苗,弗即工,即不来参加工程。《尧典》云:“……苗顽,三苗浑沌愚鲁不开化,不来参加(治理水土),您庶几还记得吧!”对拒绝、干扰治水工程的三苗,只能以武力解决之。
据《淮南子·修务训》云:“(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认为:“苍梧地在海州界,近莒之纪城。”海州即今江苏北部东海县,纪城即春秋时莒国南之纪鄣邑。
大舜为使大禹专心治水,不顾年老体衰,亲率大军征讨三苗,竟道死苏北之苍梧。据《帝王世纪》云:“舜南征有苗,死时年百岁。”此事极大地激怒了忙于治水的大禹,立即暂停治水,率领大军赶赴苏北与三苗决一死战。开战前,大禹召开誓师大会。《墨子·兼爱下》记述的《禹誓》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墨子·非攻下》详细记述了禹伐三苗的战争,曰:“昔者,有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霄出,雨血三朝,龙生庙,大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元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祇。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凡。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此则禹之所以征有苗也。”经过这次大战,大禹将三苗由鲁苏两省交界处,一直赶过了淮河以南,甚至长江流域,彻底消灭了三苗对海岱地域的干扰。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因此,“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舜)崩,三年丧毕……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据《帝王世纪》云:“禹都平阳。”平阳在今新泰市。
据《左传》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戳之。”涂山即会稽山。杨向奎先生认为:会稽山即是山东的蒙山。禹杀防风氏,是禹权力凌驾于联盟之上的象征,也为其后的禹之子启,武力夺帝位埋下了种子。
《史记·夏本纪》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又载:皋陶死后,“大禹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禹之子启,而避之箕山之阳。”启“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已故山东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杨子范先生在分析中国就山东半岛的“统一”和夏王朝诞生的原因时,作了很好的总结,他说:“山东史前龙山文化‘统一’了整个山东半岛。中国东方的(今山东地区)龙山人是怎样‘统一’和‘统治’这一半岛地区的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假如当时没有较发达的经济基础,没有一定高度的文化,没有享有崇高威望的领袖人物来做好社会的组织工作,没有一个合乎当时人们利益需要的原始法规等手段,这种‘统一’‘统治’是令人难以设想的。……从考古学的观点和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特别是农、牧业、制陶工艺、文化方面的实物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所得到的结论是:夏文化,应是山东的龙山文化33。”
(二)夏启在夏邑建立夏王朝,在夏族的发源地夏丘“三嫔于天”
启杀伯益,登帝位,标志着方国联盟社会的终结和家天下奴隶制社会的开始。据今本《竹书纪年》云:“帝启……即位于夏邑。”夏启建都夏邑,地在今临沂市北十五里的古城村,此地符合《水经注》开阳县的地理特征。“开阳”即“启阳”,启之都也。临沂城为夏邑,周围还有许多夏迹作证:
(1)夏郊羽山。《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实为夏郊,三代祀之。”《禹贡》云:“蒙,羽其艺。”临沭县的羽山距临沂市仅50公里,可为夏邑之郊也。
(2)箕山。《史记·夏本纪》云:“伯益让禹之子启,而避之于箕山之阳。”今莒县之北棋(箕)山,此山南距临沂100公里。
(3)康王城、康王池与康王射箭台。据《沂州府志·兰山县》载:“康王城在县东五十里,有沙埠,谓康王射箭台,下有康王池。”启后有太康、仲康、少康。其康王当是复国于夏邑的少康。
夏启称帝后,不忘其夏族的发源地天穆之野的夏丘,在至高无上的圣地“三嫔于天”。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又据《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文中,夏后启,夏后开实一人即禹之子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意即夏后开上到天帝那里,从天帝那里得到美妙的《九辩》与《九歌》之乐,下到人间。在此歌舞狂欢。
《史记·夏本纪》云:“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其实,启非贤者。《墨子·非乐上》云:“启乃淫溢,康乐于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而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巷”同“閧”,即内讧,意为启迷于歌舞酒色,不理国家大事,导致他的五个儿子争权斗争,最后爆发了启伐五观的战争。
(三)夏王朝的失国、复国与西迁,其内容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政、少康复国,后迁都于“原”
依《左传·襄公四年》与哀公元年的记述,夏启在夏邑建都之后,传位其子太康,太康元年由夏邑迁都古斟寻(今潍坊寿光一带)为都。太康无道,东夷有穷国(今德州一带)的君主后羿崛起,废黜太康而立中康。中康死后,后羿又立中康之子帝相为王,不久废帝相,自立为国王即“后羿代夏”。后羿任命东夷寒国(今潍坊寒亭)君主的子弟寒浞掌管朝政。寒浞政变,杀死后羿,做了国王。失去权力的帝相正寄居在斟灌氏(寿光一带)那里,寒浞就派子浇灭掉了斟灌氏和斟寻氏,杀死了帝相。寒浞封子浇于过(今莱州),封子豷于戈(豫东地区),至今莱州市仍有浇墓古迹。帝相被杀时,其妻后缗有孕在身,逃回娘家有仍氏(今济宁一带),生下了少康,少康乃禹之六世孙。少康成人,做了有仍氏的牧正。不久又到有虞氏(今豫东虞城)那里,有虞氏的君主虞思妻以二女,封以纶邑。这样,少康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族(五百人),初步奠定了中兴的基础。今本《竹书纪年》云:“少康自纶(邑)归于夏邑。”与此同时,寄居在有鬲氏(德州东南)的夏朝遗臣靡正在收聚来自斟灌和斟寻两国的遗民,并最终杀死了寒浞,拥立少康复国。然后,少康率兵灭浇于过,其子杼又灭豷于戈。至此,少康终于在夏邑完成了恢复夏王朝的大业。
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李学勤在其《夏商周与山东》一文中对上述历史作了这样的评论:“以上夏代早期的历史故事,曾有人表示过怀疑,现在看来是不必要的。我们认为这段故事有他的真实性,这从夏王的名号——太康、仲康、少康中可以得到证明。大家知道,商朝的王大都是按天干命名的,其中有许多太、仲、少之称,如太丁、太甲、太庚、太戊,中壬、中丁、小甲、小辛、小乙等,这些在甲骨文里都有记载,大等于太,中即仲,小就是少,在甲骨文里‘康’就是‘庚’……。因此,太康、仲康、少康实际上就是太庚、仲庚、少庚……。这种命名法不是造假的人能够想象得出来的34。”
今本《竹书纪年》云:复国后少康于十八年迁于“原”。“原”地据说是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自此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向西发展。
(四)留居东方的夏氏族
夏分封姒氏族有扈氏(今聊城西范县东南)、有莘氏(今莘县)、杞氏(新泰市)、缯氏(今临沂兰山)、斟灌氏与斟寻氏(今潍坊寿光一带)、寒氏(今潍坊寒亭)。夏的联姻氏族,有仍氏(今济宁市)、有鬲氏(今德州东南)、有穷氏(今德州一带)。李学勤先生在其《夏商周与山东》一文中说:“这样,我们把有穷、寒、有鬲、斟灌、有仍等联系起来考虑,就会得出这么一个强烈的印象,即这些夏朝的方国全在山东,这就促使我们考虑一个新问题,即夏朝的活动范围究竟包括多大的地域?近几十年来,大家对夏王朝的认识有一个占优势的观点,就是认为应该在豫西晋南,除了豫西地区是夏朝的活动中心外,山东也是夏朝活动比较多的地区。……无论如何,现在我们必须承认,有穷氏、寒浞氏、有鬲氏、斟灌氏、有仍氏等夏的属国都在山东,因此,山东为什么不可能有夏的文化呢?……山东与夏代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希望将来会有人从事这方面的努力35。”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虽然仍未摆脱近几十年来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在豫西、晋南的基本观点,但他向夏文化发源于豫西、晋南论提出了严肃的质疑和挑战!笔者认为,李学勤先生提到的近几十年来,大家对夏王朝的认识有一个占优势的观点,即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在豫西、晋南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产生是基于夏王朝后期,即今本《竹书纪年》提到的少康复国后于十八年迁于“原”之后的事。“原”地据说是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夏王朝西迁豫西后,自此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由东方向西发展。但夏文化的源头夏鲧生地在山东兖州,夏禹治水的重点地域是古兖州,禹子夏启建夏王朝的国都夏邑在山东临沂,夏王朝太康失国的国都斟寻在山东潍坊寿光一带,少康复国的国都夏邑在今山东临沂。这毫无悬念地说明夏文化、夏王朝的根源、建国及执政,在少康十八年未西迁“原”前的历史时期,皆发生在山东地域。山东是夏文化之源和前期,而豫西是夏文化之流和后期,豫西的夏文化是从中国东方山东西迁传过去的,豫西有关大禹治水的地名皆是夏王朝西迁后夏氏后人“名随族迁”的重命名,豫西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应是少康西迁中原后夏氏族所建的较早的夏都城市之一,其理由是二里头文化存在着很重要的东方文化因素而有别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据碳14测定,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比夏王朝建立的公元前2070年尚晚170多年,恰是太康失国、少康复国这一段历史时期36。
六、鲧、禹治水人文地理坐标要素科学评判体系的提出及评判结论
对于鲧、禹治水的研究,史学界历来存在争议,因而流传着各种传说,归结起来有“晋南说”“豫西说”“蜀西羌说”和“东方海岱说”。笔者认为存在争议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鲧、禹治水的人文坐标和地理坐标系统没有从“根”上科学的理清楚。为此,笔者提出建立鲧、禹治水人文地理坐标要素科学评判体系的观点。
该要素评判体系,透过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鲧、禹治水历史发展的总体运动,紧紧抓住起主导作用的评判要素,从宏观建立历史模型和框架,进而对大禹治水的主体、先祖、后世人文地理坐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行评判、比较,最终能判定出真实的大禹治水人文地理坐标系统。我认为该体系的评判要素主要有六:
(1)该区域是否是中国古代黄河泛滥大洪水发生的区域。
(2)该区域是否有鲧、禹治水的古史料、古遗址,特别是古遗物。
(3)该区域是否拥有一大批佐鲧、禹治水的当地土著精英人物,如皋陶、伯益、四岳等。
(4)该区域是否有鲧、禹先祖颛顼、卞明等生居之地的古史料、古遗址。
(5)该区域是否有鲧、禹治水的领导者尧、舜及先祖黄帝、颛顼、帝喾生居之地的古史料、古遗址。
(6)该区域是否有鲧、禹的后世启、太康、中康、帝相、少康及夏氏族生居之地的古史料、古遗址。
上述六大评判要素密切相关、缺一不可,诸多评判要素的集合构成要素科学评判体系。经该体系评判、比较,笔者研究的结论是:
东方的海岱地域六项评判要素齐全,具有完整的人文地理坐标系统,从而可以认定鲧、禹治水确实发生在该地域;而“晋南说”“豫西说”“蜀西羌说”,虽有单薄的鲧、禹治水传说,但其他评判要素基本无有,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后之族,因此,不能认定为鲧、禹治水是发生在以上三地域。
1 清·叶圭授《续山东考古录》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480页.
2 清·叶圭授《续山东考古录》第481页.
3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352页.
4 清·胡谓《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5 清·叶圭授《续山东考古录》第481页.
6 清·叶圭授《续山东考古录》第481页.
7 载《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8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129页.
9 《辞海》上海·辞上出版社1980年第995页.
10 《辞海》上海·辞上出版社1980年第996页.
11 沈长云:《论禹治洪水真相兼论夏史研究诸问题》《学术月刊》1984年第6期.
12 王维国:《观堂集林》卷十第18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13 杨向奎:《夏民族起于东方考》《禹贡》七卷六、七期合刊1937年.
14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15 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16 景以恩《华夏文明崛起于东方考》.
17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330~331页.
18 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第46页.
19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20 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第484页.
21 卞玉山:《齐鲁文化研究》总第9辑,2010年刊。济南·泰山出版社,第149页.
22 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第148页.
23 卞玉山《齐鲁文化研究》,总第9辑,2010年刊。济南·泰山出版社,第150页.
24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327页.
25 王子襄:《泗志钩沉》(手抄本)泗水县地名志办公室1983年复印.
26 李长傅:《禹夏释地》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7页.
27 王子襄:《泗志钩沉》.
28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1-162页.
29 石泉:《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
30 卞玉山《齐鲁文化研究》总第九辑2010年刊第152页-153页.
31 杨向奎:《夏氏族起源于东方考》《禹贡》七卷六、七期合刊.
32 王献唐《山东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团》《山东古国考》齐鲁出版,1983年版.
33 杨子范:《对山东史前考古的追述和瞻望》《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
34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夏商周与山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6页.
35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夏商周与山东》第496页~497页.
36 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序二》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