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延伸加工链条,打造特色产业新样板。一是打通“传统渔业+鱼罐头生产”产业链条。赫哲族人喜食鱼更擅做鱼,传统工艺制作的鱼罐头让八岔村看到了新商机。2019年八岔村注册成立鱼制品加工厂,采用赫哲族古老烹饪手法将大马哈鱼加工处理,制成即食罐头产品。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产量,2021年八岔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新建鱼制品加工厂现已正式投产运营,带动群众40余人,渔业全产业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二是打通“玉米种植+鲜食加工”产业链条。八岔村与新强村结成“互帮互促同发展”村级联盟,在产业发展上“双带动”,在特色经济上“双培育”,在村屯建设上“双联建”,通过嵌入式、培育式、经营式打造。2021年两个村积极整合农田优势,共同发展鲜食玉米种植,八岔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鲜食玉米加工厂项目,推动全乡鲜食玉米加工销售,纵向发展深加工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达30人以上,打通“玉米种植+鲜食加工”农副产业链条,将小小的玉米穗变成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黄金棒”。三是打通“合作社+鱼皮制作”产业链条。随着全村旅游业的悄然发展,手工艺纪念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赫哲族群众王海珠创办了海珠手工艺品合作社,开办了赫哲族手工艺培训班,制作了鱼皮画、鱼骨画、鱼皮挂件等手工艺品。合作社累计带动120多名农户,培养手工艺人70多人,销售额累计达到100多万元。八岔村的赫哲群族众用自己的巧手在传承创新赫哲族的传统工艺上走出了一条现代致富路。
(三)加快文旅融合,奏响乡村旅游新乐章。一是发展民宿产业,构筑“诗和远方”。八岔村以用好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为工作重点,会唱“乌苏里船歌”的音乐公路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同时,依托赫哲族新区打造40户特色民宿,积极探索“民宿+”的模式,让游客在做鱼皮画、唱伊玛堪、跳温吉尼、尝刹生鱼、滩地捕鱼、篝火烧烤时深度体验赫哲族文化,感受“住在赫家”的幸福生活。八岔村先后摘得全省最佳特色民宿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等“闪亮名片”。二是引进观光游船,助推“水上经济”。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积极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招引“莫日根”号和“伊尔嘎”号两艘观光旅游船,赫哲族人民千百年的大船梦成为现实。为了充分激活游船经济,八岔村结合界江风光、湿地资源、赫哲族渔猎文化,精心设计了赫乡民俗体验游”和“踏察生态八岔岛、湿地游江和滩地渔猎体验游”等多条精品旅游路线,成功实现“游船+文旅”双轮驱动的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新模式。三是文化品牌升级,打造“魅力八岔”。依托赫哲族民俗优势,着力打响“赫哲族第一乡”“神采赫哲·魅力八岔”等旅游品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金字招牌。先后举办了4届赫哲族冬捕文化节、大马哈洄游节和5届赫哲族渔猎文化节,成功举办环八岔岛黑龙江冰上马拉松国际赛事,多次组织民间艺术团专场演出、赫哲族传统体育竞技表演、篝火晚会、渔猎体验等多项内容,赫哲族渔猎文化节被新华网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节庆”,八岔村获得“全国文明村”。
三、经验启示
(一)实现产业振兴发展,实现市场化对接是关键。八岔村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村集体注册成立赫乡田园文化旅游公司。村投公司通过企业化运营,打通了农村经济组织融资贷款、对接产业、参与市场经济的堵点,公司运行鲜食玉米加工厂、鱼制品加工厂、家庭旅馆、观光游船等多元产业项目,通过对外交流学习、招商引资等方式,激发村投公司经营主体运营优势,逐渐构成种植业、水产特色养殖业、民族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实现产业振兴发展,培养多样性人才是关键。八岔村紧密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在引才聚才、培才育才上下足功夫,通过深挖掘、重培育、促发展、强服务建强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返村大学生、退伍军人、党员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村党支部书记尤浩荣获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全省创业创新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党员致富带头人李景山荣获全国农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党员吴国梅家庭荣获“龙江最美家庭”称号。
(三)实现产业振兴发展,挖掘资源优势是关键。八岔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关怀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因此能够把生态农业、民族旅游、餐饮服务、住宿娱乐、农产品销售等有机融合,既带动了特色农产品销售,也促进了大量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2023年,八岔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7万元,全村各族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持续增强,昔日的小渔村华丽转身变为“网红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