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玉,主管护师,199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专业,在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3年。对护理事业的执着热爱,以及对肿瘤患者的悉心呵护,让李全玉在安宁疗护领域勤耕不辍,加入了中国生命协会,成为一名安宁疗护践行者。喜欢阅读、音乐和摄影的她,努力将人文元素融入对患者的关怀照护中。她的工作理念是:努力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光。
01
“我希望能够被患者信任”。
随着工作的积累,李全玉在实践中练就出过硬的穿刺技能、熟练的操作技能,但她觉得技术层面的精进不足以涵盖肿瘤患者护理的全部内容,更加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改进沟通交流方式,能从病患角度出发想问题,及时安抚患者,尽快建立护患信任关系,在争取到的时间内,做更多有益于患者的工作,让患者感受到被关爱,进而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看到他们情绪的舒缓、感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来争取更佳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命质量。
02
“保持微笑是对待患者的绝技”。
在临床工作中,李全玉非常能理解肿瘤患者因为信息不对等、对于医疗知识的缺乏、对于死亡的恐惧而产生无处安放的愤怒感,随时需要情绪的安抚。对于这样的患者及其家属,李全玉总能用微笑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理解他们,努力及时找到关键节点,帮助他们捋顺事情次序,分清实际问题和“胡乱猜想”,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会慢慢放松下来,理性面对他们各自的问题。
缓和医疗培训班
前排右三为李全玉
03
“我对安宁疗护的理解”。
学习了安宁疗护,李全玉觉得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她可以及时分析出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关键是什么,对症给予疏导,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说明原因,或者推荐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讲,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大多数患者都存在的问题,李全玉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提前了解死亡,知道怎么面对生命末期身体的变化,怎样平息不安的情绪,做他们生命最后一段的领路人。
前排左一为李全玉
04
“我与患者之间的故事”。
最美丽的离世——那是一位罹患结肠癌的60岁男性患者,他离世的场景给李全玉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的妻子和小女儿在他身边,大女儿在海外,视频连线。一家人唱着他心中最美的歌,他在她们的歌声中,缓缓离开。在这位患者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李全玉一直都在指引、陪伴,她与患者之间已经不是护患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我是被信任的。”
和患者家属成为朋友——那是一位胰腺癌晚期的患者,她有一个30多岁的女儿。女儿全程照顾患者,每次遇到纠结的问题,她都会来问李全玉,帮着她陪妈妈度过了生命的“至暗时刻”。李全玉记得那时她因为妈妈疼痛的问题,纠结于是否用吗啡泵。若用了吗啡泵,妈妈有可能一直睡着,不能跟她说话;若不用吗啡泵,就得临时注射吗啡,控制爆发痛。李全玉说:“你问问妈妈,是愿意睡着不说话,还是愿意忍着痛,头脑保持清醒?”她和妈妈商量后,决定了她们俩及医生都同意的方案。平静地送走了妈妈后,现在李全玉和患者女儿仍是朋友,偶尔微信聊聊天,朋友圈互相点赞。看着她和她自己的家庭快乐的生活,让李全玉觉得有说不出的高兴。
乳腺癌癌性伤口痊愈的患者——患者50岁,之前李全玉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癌性伤口。在科里造口师和护士长的带领下,李全玉逐步掌握了癌性伤口的处理,因为治疗效果显著,换药越来越方便,从40分钟换一次药,缩减到20分钟换一次药,到后来癌性伤口完全愈合。因为彼此间的信任,加之共同努力战胜了“几乎不可能战胜的困难”,李全玉与患者现在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李全玉看到她的优点和韧劲,学习她对于生活、工作、人生的态度。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当疾病进程处于治疗阶段,李全玉就多多鼓励患者,一两句话,简单的技巧,或是开个轻松的玩笑,能减轻患者的悲伤。当生命临近终点,李全玉就陪伴患者及其家属,幽谷伴行,陪着患者安详离世,陪着家属度过哀伤。李全玉说:我事业使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尽我所能,努力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光。
撰稿:肿瘤内科
审校:护理部 孙超
宣传处 孔竞 孟令芸
主编:孔竞 监制:李赵城
编辑制作:宣传处 李楠
转载请注明来自常州多彩网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北京医院中青年护士风采 | 肿瘤内科李全玉:努力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