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2月24日电(李一帆)2025年春节档后,中国导演票房排行榜发生巨变。截至2月24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凭借186.29亿元的票房登顶榜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导演,《唐探1900》导演陈思诚则超越徐克、张艺谋,凭借158.87亿元的票房跻身中国导演票房榜第二位。
截至2月24日,春节档电影《唐探1900》累计票房33.47亿元,排名春节档第二位,已经进入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前20名。按照网络平台AI预测,《唐探1900》总票房预计将在35.46亿元。
在《封神第二部》《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熊出没》等票房全部不及预期,并且前三部面临巨亏的情况下,能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斩获30多亿元票房,成为唯一基本盘未受《哪吒之魔童闹海》太大影响、并且已经实现盈利的电影,《唐探1900》无疑是成功的。
但《唐探1900》并未在市场和舆论层面收获太多热度,个中原因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哪吒》系列影响力过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导演陈思诚——市场上关于以陈思诚为代表的部分商业片导演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被质疑的陈思诚
陈思诚是中最擅长“拿捏”票房和利润的导演之一。
新华财经统计了陈思诚导演、监制或编剧的共计14部电影,包括其影片类型、观众评分和票房成绩。
除最早以编剧之一身份参与的《一路顺疯》表现不佳外,2014年起陈思诚亲自“上阵”的电影,票房大多在5亿元以上,其中6部超过10亿元、3部超过30亿元。
这些电影形成了较为统一的风格,即把喜剧、推理和悬疑元素结合在一起,配以老练的商业片式剪辑、节奏和背景音乐,让观众在该痛快的地方痛快,该难受的地方难受。
其中最有名的《唐探》和《误杀》IP,以及《消失的她》《三大队》等,走的大都是这种路线。即便从《唐人街探案》起就饱受抄袭和融梗的争议,累计突破100亿元票房的《唐探》系列还是成为大IP模式的开创者之一。
有“推理小说之神”之称、获得过夏洛克·福尔摩斯特别奖的日本推理作家岛田庄司,甚至在社交媒体公开表示欣赏《唐探》系列,希望陈思诚有机会能执导自己的作品。
除高票房外,公开资料显示,陈思诚的电影制作成本大多在5亿元以下,部分电影甚至在2亿元以下。因此,除票房惨淡的《解密》和《外太空的莫扎特》外,基本都是大额盈利,部分电影的投资回报率甚至高达10倍。
而《解密》和《外太空的莫扎特》恰恰不是陈思诚的悬疑舒适区,前者是剧情、历史片,后者则是喜剧、科幻、儿童片。
但陈思诚的电影也有一个“怪现象”。就是一部电影的票房在飞速上涨的同时,评分却在同步下跌,例如《消失的她》票房从0涨到30亿元用了半个月,豆瓣从7.5跌到6.3也只用了半个月,《唐探1900》票房从0涨到30亿元用了半个月,豆瓣评分从6.7跌到6.3同样只用了半个月(现已回升至6.5)。
纵观陈思诚的14部电影,从评分来看,七成以上都在6.0及格分上,但最高分也只有7.7分。与其票房名列前茅的成绩相比,这样的评分显然有些“不配位”。
很多人形容陈思诚是电影界的“项目经理”,这一称号恰如其分地表达出陈思诚惯用的手法——他擅长翻拍和融梗,将一个充满情绪刺激的故事包装得精美华丽,却不具备艺术作品的穿透力,也缺乏对时代变化更犀利的洞察和触达。这正是部分观众对陈思诚褒贬不一,甚至称其“庸俗、土味”的原因。
例如,部分观众指出,《误杀》《误杀2》《消失的她》等电影均翻拍自海外作品,却没有在其基础上做出更多艺术性的创新,而是利用大部分观众观影量低、不熟悉国外电影的信息差,用国外的电影(元素)进行裁剪拼接缝合,再加以本土化的改造,撬动社会情绪,使观众容易看懂接受,吸引最大范围人群的关注。因此“陈思诚出品”被观众认为是偷懒式的“快餐电影”。
2024年上映、豆瓣评分高达8.6分的印度悬疑电影《因果报应》好评如潮,但在其豆瓣影评的所有短评里,点赞量最高(1.4万)的评论,竟然是“别让陈思诚看到这部片”。除此之外,还有“陈思诚又有电影可以翻拍了”“感觉陈思诚又要嗅着味儿来了”“国产版《误杀4》可以立项了”等高赞评论。讽刺的是,《因果报应》在全国只收获了7834.8万元的票房,而陈思诚导演的票房最低的电影《解密》,票房(3.34亿元)是其4倍之多。
毋庸置疑,陈思诚在商业电影的工业化、模式化中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但在复制翻拍的固定模式之下,系列电影的高度近似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审美疲劳。
翻拍电影的“财富密码”
毫无疑问,陈思诚是国产电影翻拍路上的先行者之一。
2018年,“融梗”代表作《唐人街探案2》斩获33.97亿元票房,唐探系列累计票房达到42亿元;同年,改编自美国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的《西虹市首富》拿下25.47亿元票房,成为当年的暑期档亚军;2019年,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误杀》,以13.33亿元的票房成为2019年贺岁档冠军。这四部电影中的三部都出自陈思诚手笔,彰显了其商业嗅觉高、遵循市场规律的特点。这种成功让国产片翻拍之风愈演愈烈。
新华财经统计了2008年起的国产翻拍电影情况(不完全统计),共计37部。可以看到,2019年后,国产翻拍电影逐渐增多,以喜剧和悬疑片为主,到了2023年更是迎来大爆发,共有11部翻拍影片上映。
翻拍电影大行其道的原因不难理解。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发展历程表明,成功的翻拍往往基于经典或热门影片,这些原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粉丝和关注度,自带话题与热度。对于投资方来说,省心省力,可以缩短项目的生产周期,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甚至有希望像前面几部影片一样,迎来以小博大的机会。
但放眼望去,大多数国产电影翻拍后并未吸收原作的精髓,过度模仿但创新不足,被视为炒冷饭之作。例如喜剧片充斥着自嗨、吵闹和烂梗,悬疑片则不顾逻辑、追求为了反转而反转。
这些选择了捷径的电影整体表现并不乐观。票房上,超过10亿元的作品只有6部,仅占16%。豆瓣评分上,只有2008年的《保持通话》评分比原版更高,此外仅有8部在7分以上,占比仅为两成,更有8部在5分以下。
2023年底,《花束般的恋爱》中国翻拍项目正式启动,这部电影原作位列豆瓣电影TOP250榜单,在日本上映时连续六周获得票房冠军,也是很多国人心中的爱情电影佳作。但在中国启动翻拍的消息传出后,遭到了全网群嘲。
这种抵触情绪并非没有缘由。一方面,以往质量不高的翻拍片让观众失去了信任,很多电影甚至在宣发时对于自己的翻拍身份“闭口不谈”;另一方面,翻拍片数量与日俱增,观众此时更渴望看到的是原创精品。
2024年,作家、编剧麦家接受采访时指出,“适当的翻拍无可厚非,若翻拍之风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现象,就要警惕、限制和规范。‘翻拍潮’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原创,对于文艺作品来说,原创精神不可丢。”
翻拍不是原罪,低质量才是
在“翻拍潮”的声讨中,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观众现在只要看到翻拍片,就会将其自动划入烂片阵营。然而仔细盘点之后不难发现,高质量的翻拍很多时候无异于原创,同样值得更多掌声。
国产电影中,翻拍自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将原作里的西方陪审团制度移植到中国法律课堂,豆瓣评分高达8.4,被誉为国产翻拍片的成功案例,获得了第15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翻拍自日本电影《忠犬八公物语》的《忠犬八公》加入了三峡移民的时代背景,在影片中融入乡情,豆瓣评分达到7.5。这些作品都让观众看到了翻拍片的魅力与价值。
国外电影中,翻拍影片里更诞生了不少超越原作的好片。新华财经统计了部分海外经典翻拍电影,其中不少作品评分超过原作。
例如获得过第6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3项提名,以及第50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奖的《闻香识女人》,豆瓣评分高达9.1,影史地位、影响和知名度远超意大利原作《女人香》。
2006年好莱坞翻拍的《无间道风云》,其蓝本是中国香港电影《无间道》,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4项大奖,也让亚洲警匪片成功“走出去”。还有被翻拍过至少10次的《无人生还》、至少5次的《十二怒汉》等,均在多次翻拍后仍能诞生口碑、评分与票房俱佳的作品。
由于海外电影产业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愈发成熟,工业化程度已经较高,近几年海外翻拍片数量大大减少,但翻拍的大门仍然没有完全关上。例如罗伯特·艾格斯接下来会翻拍《狼人》,好莱坞正在翻拍李安作品《喜宴》,华纳兄弟更与韩国娱乐巨头CJ ENM在2024年底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投资和发行各自电影公司的英语和韩语翻拍片。
在2023年某平台发起的一个“你会选择看原片还是翻拍片”的投票里,数据显示有46.4%的投票者并不排斥翻拍片。归根结底,一部翻拍电影评价高不高,质量过不过关才是关键。
如何走出争议漩涡?
在电影产业的宏大版图中,票房与影院的存续紧密相连。陈思诚在去年接受采访时提到过一个数据,“中国有一个票房红线,如果年产票房达不到480亿,可能有70%的影院要关门。大家对电影的认知,不是在手机、ipads上看的。终端没有了,人们可能就没地方,也不会再去看电影了。”
当下,无论是院线还是中国电影产业,既渴求像《哪吒》《流浪地球》这种五年磨一剑的精品大片,需要饺子、郭帆这般肯下苦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导演,也需要像陈思诚这样每年至少产出一两部质量在及格线以上、能够带动票房的电影导演。前者可以推动电影产业的稳步发展,后者则能维系电影行业的日常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国产翻拍电影呈现泛滥之势,并且普遍质量欠佳,饱受争议。要想让翻拍电影摆脱争议,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必须在拍摄手法、叙事方式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及对作品“本土化”进行深度挖掘。
这些创新和挖掘也是在拓展故事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更具多面性。例如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其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呈现方式;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所讲述的法律事件,在不同国家的翻拍版本中,折射出的社会弊病也大相径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典佳作的再次塑造需要融入新的时代精神,陈旧的表达也急需更新。当创作能力提升后,即便翻拍也能赋予作品新的精神内涵。
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召开调研座谈会,会议中两度点名翻拍剧,提到“深入挖掘瓶颈症结,始终保持高压”,并对翻拍剧划出明确范畴——即翻拍依托的原始版本是一部老剧,而非小说、漫画等其他载体。自此,翻拍剧逐渐减少。
电影行业亦然。想要避免翻拍电影继续粗制滥造,要对盲目购买热门IP进行翻拍的行为降温,同时深入思考本土化和时代性的创作。行业相关部门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对翻拍电影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国产电影的质量,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