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年轻人最爱吸的东西,除了奶茶,可能就是猫猫和狗狗。
自己养自己吸,朋友养了“蹭猫”吸,再不济还可以在网上云吸。
“人生中最放松的时刻,就是把脸埋在小猫咪的肚子里。”
如果和小猫咪贴贴两小时,已经能让“压力山大”的上班族心满意足,那么对于家里有猫的人来说,则是站上了幸福巅峰。
圆滚滚、胖嘟嘟、毛茸茸的大眼萌猫,轻轻把它抱在怀里,享受着小猫咪的柔软……
但还有这样一群人,看到小猫咪的可爱模样,恨不得直接来一番“无情蹂躏”——
在他们眼里,小猫咪的任何举动,都是“想要妈妈亲亲了”。
那么问题来了,看到小猫咪就想“把它亲秃”,到底是不是变态?
- 1 -
不只是猫咪,一切可爱事物,似乎都能激发出人类的这种本能。
商场里看到可爱的毛绒玩具,会无法控制地伸出“无情铁手”大力揉捏。
不理解的人,总会简单认为这就是“虐待”心理作祟,事实却并非如此。
与真正虐待儿童、残害动物的人不同,看到可爱的东西想“捏”“亲秃”,但不会真的加以伤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亲”,你不是一个人。
2013年,两位耶鲁大学心理学的研究生发现,人会在无意伤害的目的下,有冲动去用力挤压各种萌物。
这种心理状态,被命名为“可爱侵略(Cute Aggression)”。
她们用具有可爱特征的婴儿照片,与更成熟的特征照片做对比实验,发现眼睛更大、脸颊更饱满、鼻子和下巴更小的可爱特征,与志愿者产生的侵略性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照片中含有的可爱特征越多,人们就越容易情绪激动,产生揉捏的想法。
另一组实验也证明了这个结论。参与者被要求观看搞笑动物、成年动物和动物幼崽三类照片,并随意揉捏泡泡纸。
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参与者看“动物幼崽图”时捏碎的泡泡数量,是看“搞笑图”时的1.5倍,是看“成年动物图”时的1.2倍。
心理学认为,可爱事物让人产生了特别高昂强烈的情绪,为了防止被“萌死”,人体会用一定的负面情绪来平衡。
这种调节机制,能让你从萌得不可自拔的状态中暂时挣脱。
但需要注意的是,“可爱侵略”的心理,并不会真的让人做出伤害动物的实质性动作,而只是一种单纯的冲动。
除此以外,人体也遵循“物极必反”的自然法则——
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行为,这被称为“情绪的二态表达”。
婚礼现场宣读完誓词的新人,本该幸福地微笑,却激动到流泪,也就是所谓的“喜极而泣”;
看恐怖片时,明明吓得要命,有人的却可能会一边大吼大叫,一边摔东西——
看起来像是生气,实际上是恐惧激发出了人体的对立情绪,也就是愤怒。
“怒极反笑”,则是解释了生气到顶峰时,人们甚至会用笑容来应对。
高爆发性的汹涌情感并不长久,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表达,实则为情绪变化提供了缓冲。
人体能较为平缓地从这种极致情感中慢慢抽离,恢复平静。
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教育学院的研究者Stavropoulous则认为,对可爱事物的攻击性,与照顾性情绪有关系。
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人类对幼崽的保护欲,深深刻在了DNA里。
“被萌到了”的压倒性情感,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影响对幼崽的照顾。
因此,人们看到萌物时情感越激烈,就越有侵略性,这并不是“变态”心理,而是大脑在提醒你:“清醒一点!”
当我们看到萌物觉得自己母爱泛滥、保护欲要溢出而无法自制时,这种“想要狠狠rua爆”的暴力情绪,就是来中和调节这份保护欲。
情绪被调节之后,人们便可以及时恢复理智,保持情绪的稳定。
不过,生活中可爱的东西这么多,为啥人们偏偏对猫咪如此上头?
- 2 -
想要欺负它们是假的,打心眼儿里喜欢它们是真的。
和具有婴儿态特征的人类幼崽一样,猫咪的脸更短,头更圆,还有毛茸茸的一流手感。
除了沉迷猫咪和小狗,不少“几百个月大的宝宝”迷上毛绒玩具、布偶公仔,也是同样的原理:
茄子玩偶,因为过于好rua,萌成了风行社交网络的表情包;
宜家的鲨鱼、金毛玩偶,也是不少失眠年轻人的“熬夜伴侣”;
“川沙妲己”玲娜贝儿,则是靠着粉色毛茸茸的造型,让无数人甘愿为裙下之臣。
事实上,人类对毛茸茸的喜爱,是有科学依据的。
美国的心理学者曾经有过这样一份实验研究,给幼猴提供两只人造母猴,一个是绒布做成,内置灯泡;一个用铁丝做成,胸前有奶瓶。
研究发现,小猴子们除了吃奶时会到铁丝母猴那里,大部分时间都会跟绒布母猴待在一起。
接触毛茸茸的事物,来放松身体和心情,可能是刻进人类DNA里的追求。
对毛茸茸可爱事物的渴望,本质上是在找寻一种安全感,和一份永远不会被拒绝的依靠。
当社畜结束一天疲惫的打工生涯后,回到家里打开灯,发现家里的小猫咪乖巧地趴在沙发上等你回家。
把小猫咪一把捞进怀里,抚摸着它顺滑的毛,埋进它温暖蓬松的肚子里,生活的烦恼仿佛在一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平淡无奇的生活,需要可爱来拯救;
深谙“可爱即正义”的猫咪们,似乎也在用温暖的体温和舒服的呼噜声诉说着:
“生活很辛苦,但至少还有我陪着你。”
—THE END—
作者白小哲,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上好人生每一课。封面摄影:黄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