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3日报道 (文/任珂 陈文仙)
俄乌冲突吸引了全球关注,世界各地新闻人蜂拥而至。2月27日,《参考消息》特派记者从波兰出发,第一个目的地是乌西部重镇利沃夫。
离境车队看不到尽头
当天,我们一行二人顺利通过边检站,波兰边防人员微笑着目送我们离开欧盟。我们在两国中间地带等待乌克兰边检时,气氛一下子紧张和沉重起来。
“你们去乌克兰做什么?车上有武器吗?”边境上乌克兰一侧的克拉科韦齐边检站,荷枪实弹的乌边防军战士把我们仔细盘问了一番。在另一个方向,大批乌克兰人等待离境。由于乌克兰已禁止18岁到60岁的男子离境,人群里绝大多数都是妇女和未成年人。等待离境者实在太多,一名乌边防军女军官向我们抱怨,三天就睡了几个小时。
被两个边检人员仔细盘问后,我们进入了乌克兰。向东通往利沃夫的公路,对向车道的车队看不到尽头。边境上有好几家加油站。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境内油料短缺。这家加油站供大车使用的柴油没有了,汽油还有,但每辆车只能加20升。
卡特琳娜和她母亲刚从加油站小超市买了东西出来。她们乘坐大巴来到边境。卡特琳娜15岁,还在读中学。她家在靠近俄罗斯的一座小城。据她介绍,战火烧到了家乡,她在城里看到许多俄军士兵,城市里建起许多防御工事和路障,让她感到很害怕。于是母亲和她前往波兰,投奔亲戚。
我们祝卡特琳娜母女一路平安后,启程向东朝利沃夫进发,路程70多公里。对面的车队延绵20多公里,每隔十来分钟才能向前挪动几个车身。此前在波兰,一些刚入境的乌克兰人告诉记者,他们在车上足足等了两天两夜。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长长的逃离大军,是如此秩序井然。几乎没有一辆车为插队而占用空旷的对向车道。途中有辆车掉头驶回,挡了我们半分钟,路旁一位女士还向我们示意致歉。公路沿途,许多身穿反光马甲的志愿者在维持交通秩序。每隔两三公里,就有志愿者为人们提供免费的水和食物,有些地方甚至还有移动厕所。
“手机都不要拿出来!”
车队逐渐消失在后视镜里,路旁建筑物逐渐多起来,利沃夫要到了。我们在一处转盘拐入驶往利沃夫市中心的一条大道,遭遇了严重堵车,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情况。在龟速向前挪动时,突然天降鹅毛大雪。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雪,我拿出手机拍照时,被前方一名警察看到了。
“把你们的手机和护照给我!”这名警察让我们把车开到路中间,原来前方是一个哨卡,摆着水泥路障和沙袋。警察仔细检查了我们的护照后说:“你们是记者?不知道这里不能拍摄吗?”
我们连忙解释,不是故意的,只是为了拍雪景。“你们违法了,何况现在是战争时期!打开后备箱,我看看你们带没带武器。”警察不依不饶,还要打电话叫上司过来。
我们再解释了一遍后,回到车里等待。或许是情绪稍微平静,看我们没有恶意,警察让我们当面把视频和照片删除,并把回收站清空后,放我们走了。
“虚惊一场,以后再遇到哨卡,手机都不要拿出来!”经过三道路障,进入利沃夫城区,我们总算躲过一劫,心想一定要牢记,战争离我们不远了。
从早上出发将近9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利沃夫的酒店。晚上7点半,酒店房间里的喇叭突然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我打开房门发现,住客们纷纷出门,披上外套就从楼梯往下跑,窗外远处传来了警报声。
“是空袭警报吗?”“是的,赶紧到地下室去吧!”一名中年女子回答。我们也立即跟着人群往地下室跑去。地下室摆成会议室的样子,有卫生间,有一些床位。200来人集中在这里,很平静,有的刷手机,有的认真看书。
“我感觉大家似乎都很平静,你不觉得担心吗?”我问坐我身旁的叶霍尔·布赖利安。他是一名乌克兰籍的自由撰稿人。
“嗯,的确,2022年还会有空袭警报,的确很不正常。但这几天,我们习惯了。”布赖利安说。
半小时后,警报解除,人们回到各自房间。10点,利沃夫进入宵禁。
银行门口排起长队
国际社会担忧乌克兰民众的日常生活。抵达利沃夫后,我们一直在街头观察城市生活,感受战争气氛。
自由大街是利沃夫市中心最主要的街道。街头随处可见身着迷彩服荷枪实弹的军人,警觉地朝四周张望。许多商店和餐馆都关门了,但药店、银行和超市还在正常营业。记者走进一家药店,药品摆满了货架。药店负责人说,无论是药品价格、库存还是顾客数量,都跟往常一样,还能刷信用卡。
我跟药店负责人说,我们是中国记者,一会儿要到外面拍摄。负责人热情地说:“外面太冷了,你们可以到那边的沙发上坐会儿取暖。”
药店门口,记者遇到了弗拉基米尔·什利翁斯基。他是一名家庭医生,家乡在克里米亚附近一座小城。几天前战火烧到家乡后,他已无家可归,来到了利沃夫,因为这里相对比较安全和平静。
许多人都和什利翁斯基有共同的遭遇,从全国各地来到利沃夫避难。当地政府和群众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城市里有一些物资分发点。人们将生活必需品捐赠到这里,志愿者将这些物资分发给从战乱地区逃到利沃夫的同胞。
在乌克兰天主教大学的物资分发点,负责人博赫丹说,这里分发的物资,除了提供给避难的平民,还要送给前线的官兵。除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还有防弹背心、头盔甚至弹药。物资来源主要是各地市民捐赠,也有一些来自外国。
自由大街附近一家连锁超市里,顾客似乎比较匆忙。生鲜蔬菜、熟食、面包和其他生活用品摆满了货架和橱窗,但摆放罐头和意大利面等易储藏食品的货架却空了。
对此,帕斯特纳克认为没有问题。“这些东西都送去支持我们的军队了,他们更急需这些食品。”帕斯特纳克是当地一名记者,他现在感到“非常安全”,然而他的购物车里却装满了茶叶以及饼干等各种干粮。
在一家银行门口,等待进去的人排成了长队,银行每次只让一个顾客进去,这个做法是在俄乌冲突发生后才有的。记者遇到一名美国摄影师,他早在两个月前就被派来乌克兰,为俄乌冲突报道做准备。据他观察,来银行取钱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但路上行人却少了很多。
空袭警报再次响起
记者在市中心转悠,发现一家还在营业的商店。这是一家户外用品店,顾客不少,有一些女性,也有两名穿着迷彩服的高大男子,都在有目的地选购户外靴、羽绒服和背包等商品。
一位店员告诉我,之所以现在还在营业,是因为这些户外用品,都可以用来在战争时期保护自己。现在来购物的顾客,许多是要离家远行的,也有一些,比如刚才那两名男子,是买了装备后志愿去前线打仗的年轻人。
我们走出户外用品店,正好看到一辆满载着沙袋的深绿色军用卡车驶过,停到前方一栋大楼前。这里是利沃夫地区国家警察总局。一些穿便服的人把沙袋卸载下来,在警察的指挥下,把大楼的大门封死,在两侧筑起两米高的防御工事,还在工事上留出了射击口。附近的马路也被沙袋堵死了。
走过自由大街尽头的利沃夫芭蕾歌舞剧院,我们看到远处一群成年男子围在一家关着门的商店前。走近看,原来是一家枪械店。一名壮硕的保安站在门前,每次只让一个人进去选购。我们正把手机举起想拍照,突然人群里几人同时朝我们喝止,然后立即走向我们,勒令我们删除照片并清空回收站。
之后,其中一名男子礼貌地告诉我们,他们买武器,是要当志愿者上前线参加战斗,不想让自己的照片被发到网上。俄军会知道他们的身份,对他们自己和家人都不好。
买干粮,购武器,筑工事。在看似平静的利沃夫,人们似乎有了不好的预期,正在做最坏的打算。
2月28日晚在宾馆吃饭时,服务员告诉我们,市政府刚规定,全城禁止销售酒精饮料,“因为战争”。
当天晚上,空袭警报再次响起,利沃夫在“新常态”中进入了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