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网

只想谈谈《带小狗的女人》

只想谈谈《带小狗的女人》

linzizhu 2025-03-12 武术瑜伽 4 次浏览 0个评论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发表于1899年,讲的是一个婚外情的故事。主人公古罗夫在雅尔塔度假时,岸边来了个牵小狗的女人——安娜。古罗夫和安娜都不是单身,但是,就在雅尔塔这个隔绝了以往生活的度假胜地,他们发生了婚外情。古罗夫在此之前就是个四处留情的人,而安娜在这段不伦的关系开始之后陷入了对自己的谴责。古罗夫回到莫斯科后,本以为习以为常的寒冷气候能够让他忘记与安娜的一段意外,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他发现他无法忘记安娜——他爱上了安娜。他到安娜所在的城市找安娜,在剧场故意偶遇她,与她旧情复燃。从此,他们辗转在双方的城市之间幽会。故事的结尾是两人等待着即将迎接他们的未知命运。
《带小狗的女人》选段在《朗读者》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时,米夏班上转来了一个叫苏菲的女生,米夏被苏菲吸引了注意力,回到汉娜家后,米夏为汉娜念了《带小狗的女人》的开头:“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这一情节发生时,特地用短短十几秒将场景转移到汉娜的家中,让米夏读出这句颇有意味的开头。并且,在苏菲出现后,米夏的班上,他的老师在讲《奥德赛》:“大家都认为这是荷马的返乡之旅,但其实这是一场冒险之旅,家只是你梦想的地方。”
苏菲是作为汉娜的对比形象出现的,起着同样作用的包括影片后半部分米夏在海德堡法学院的女同学。她们与米夏同龄,她们和米夏的交往是寻常的“普通生活”,而米夏和汉娜的关系则是脱离实际的,就像远离日常生活的度假胜地。米夏和这两个女孩的相遇,是向正常生活的回归。
而《带小狗的女人》故事中,也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主人公古罗夫生活在寻常与真实之间的感受:

有一回,那是冬天的一个早晨,他照这样去看她。他的女儿跟他同路,他打算送她去上学,正好是顺路。天上下着大片的湿雪。
“现在气温是零上三度,然而下雪了,”古罗夫对他的女儿说。“可是要知道,这只是地球表面的温度,大气上层的温度就完全不同了。”
“爸爸,为什么冬天不打雷呢?”
关于这个问题他也解释了一下。他一边说,一边心里暗想:现在他正在去赴幽会,这件事一个人都不知道,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他有两种生活:一种是公开的,凡是要知道这种生活的人都看得见,都知道,充满了传统的真实和传统的欺骗,跟他的熟人和朋友的生活完全一样;另一种生活则在暗地里进行。由于环境的一种奇特的、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凡是他认为重大的、有趣的、必不可少的事情,凡是他真诚地去做而没有欺骗自己的事情,凡是构成他的生活核心的事情,统统是瞒着别人,暗地里进行的;而凡是他弄虚作假,他用以伪装自己、以遮盖真相的外衣,例如他在银行里的工作、他在俱乐部里的争论、他的所谓“卑贱的人种”、他带着他的妻子去参加纪念会等,却统统是公开的。他根据自己来判断别人,就不相信他看见的事情,老是揣测每一个人都在秘密的遮掩下,就像在夜幕的遮盖下一样,过着他的真正的、最有趣的生活。每个人的私生活都包藏在秘密里,也许,多多少少因为这个缘故,有文化的人才那么么栖栖遑遑地主张个人的秘密应当受到尊重吧。

这段对表象和现实的剖析也正是米夏的所思所想。可以说《带小狗的女人》这一次的出现是要表现米夏的双重生活,米夏游走在表层的阳光与隐秘的羞耻之间。
在汉娜入狱后,米夏开始给她寄录音带,第一次寄的就是《奥德赛》:

缪斯女神,歌颂命运乖舛的男人;他总是被迫偏离航向,也曾经掠夺特洛伊的宝藏;但是他坚信其他人会来,伟大的英雄,去世的伟人,还有更久以前死去的鬼魂;磨利你的宝剑,让我们上床吧;快上我的床,施展爱的魔力,我们会深深相信彼此;我绝不屈服,直到你发誓,发一个毒誓,你绝不会阴谋伤害我。她马上照我的话发誓,她永远不会伤害我;当她发完毒誓,我终于躺上女妖锡西的床笫。当早晨升起的太阳射出光芒,他们再度一起行动,走出大门和柱廊,不但疾奔,几乎飞行,毫不犹豫地奔向绿色大地。

旅人有着坚定的决心,他一定可以回家。汉娜听这本书时,浑身发抖,充满了力量与希望。但正如影片中米夏的老师所讲的《奥德赛》,“大家都认为这是荷马的返乡之旅,但其实这是一场冒险之旅,家只是你梦想的地方”,汉娜以为她能像奥德赛一样“回家”,但最后她一个人经历了牢狱中的痛苦,伴着米夏的朗读声,最终失去希望。
与第一次相比,《带小狗的女人》在影片的第二次出现则有不同的意味。米夏再次从开头为汉娜念这个故事:“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德米特里·德米特利奇·古罗夫已经在雅尔塔生活了两个星期,对这个地方已经熟悉,也开始对新人发生兴趣了。他坐在韦尔奈的售货亭里,看见堤岸上有一个年轻的金发女人在走动,她身材不高,戴一顶圆形软帽;有一条白毛的狮子狗跟在她后面跑。”如果说《带小狗的女人》上一次出现时米夏和汉娜的故事刚刚开始,因为米夏只念了一个开头,那么这一次汉娜与米夏的感情在米夏念书的平静腔调中,在《带小狗的女人》故事里渐渐展开了。汉娜听了米夏的朗读后到监狱图书馆借了《带小狗的女人》这本书,伴随着米夏的录音她翻开了这本书,利用这本书学起了文字。在之前的人生中,汉娜一直为她的文盲身份感到羞耻,并且拒绝面对,甚至宁愿承担主要刑罚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文盲身份。开始学认字是她心态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二人感情的重大转折。汉娜就像古罗夫一样,在监狱的漫长生活里,伴着米夏读书的声音——就像曾经他们亲密地躺在一起时那样——发现了自己的爱。

“他觉得,再过上个把月,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在他的记忆里就会被一层雾盖没,只有偶尔像别人那样来到他的梦中,现出她那动人的笑容罢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隆冬来了,而在他的记忆里一切还是很清楚,仿佛昨天他才跟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分手似的。而且这回忆越来越强烈,不论是在傍晚的寂静中,孩子的温课声传到他的书房里来,或者在饭馆里听见抒情歌曲,听见风琴的声音,或者是暴风雪在壁炉里哀叫,顿时,一切就都会在他的记忆里复活:在防波堤上发生的事、清晨以及山上的迷雾、从费奥多西亚开来的轮船、接吻等等。他久久地在书房里来回走着,回想着,微微地笑,然后回忆变成幻想,在想象中,过去的事就跟将来会发生的事混淆起来了。安娜·谢尔盖耶夫娜没有到他的梦中来,可是她像影子似的跟着他到处走,一步也不放松他。他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她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显得比本来的样子还要美丽,年轻,温柔;他自己也显得比原先在雅尔塔的时候更漂亮。每到傍晚她总是从书柜里,从壁炉里,从墙角里瞅他,他听见她的呼吸声、她的衣服的亲切的窸窣声。在街上他的目光常常跟踪着来往的女人,想找一个跟她长得相像的人。……”

汉娜终于,如古罗夫一般,突破了自己文盲的羞耻,翻开了《带小狗的女人》,直面她对米夏的爱。之后,她开始给米夏写信,信中饱含她对与米夏的爱情的渴望。

“他心里盘算:今天是机关不办公的日子,她的丈夫大概在家。再者,闯进她的家里去,搅得她心慌意乱,那总是不妥当的。要是送一封信去,那封信也许就会落到她的丈夫手里,那就可能把事情弄糟。最好是相机行事。他一直在街上围墙旁边走来走去,等机会。他看见一个乞丐走进大门,于是就有一些狗向他扑过来,后来,过了一个钟头,他听见弹钢琴的声音,低微含混的琴音就传过来。大概是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在弹琴吧。前门忽然开了,一个老太婆从门口走进来,后面跟着那条熟悉的白猫狮子狗。古罗夫想叫那条狗,可是他的心忽然剧烈地跳动起来,他由于兴奋而忘了那条狮子狗叫什么名字了。”

但是,与古罗夫不同,她的爱迟迟得不到回应。米夏始终没有回信。这也导致了汉娜在监狱里的最后几年“放弃了自己”。在汉娜和米夏再次相见时,汉娜想起的是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而米夏却问她是否为犯下的罪行忏悔。
汉娜认为她没有错。她无法得到他的原谅,更无法得到他的爱,于是只能去死。最终,汉娜垫着《奥德赛》走向死亡,即使她和珀涅罗珀一样对爱忠诚,还是等不来完满的结局。
汉娜死时墙上贴着她抄写的《带小狗的女人》,这是这本书第三次出现,同样是开头的那句“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汉娜带着对这个故事的幻想,她希望像古罗夫一样,鼓起勇气走向爱了之后,他们可以重归于好,即使最终活在不伦的恐惧之中。而现实却果然与幻想背道相驰,故事里的结局只能让她更加绝望。

“他走到她跟前去,扶着她的肩膀,想跟她温存一下,说几句笑话,这当儿他看见了他自己在镜子里的影子。
他的头发已经开始花白。他不由得感到奇怪:近几年来他变得这样苍老,这样难看了。他的手扶着的那个肩膀是温暖的,在颤抖。他对这个生命感到怜悯,这个生命还这么温暖,这么美丽,可是大概已经临近开始凋谢、枯萎的地步,像他的生命一样了。她为什么这样爱他呢?他在女人的心目中老是跟他本来面目不同,她们爱他并不是唉他本人,而是爱一个由她们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她们在生活里热切地寻求的人,后来她们发现自己错了,却仍旧爱他。她们跟他相好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幸福过。”

汉娜忆起过往那个青涩的男孩时,也许想到了古罗夫的这段心情,所以放弃了所有的希望。
“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这句话在电影里出现了三次,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也许,“一个带小狗的女人”是美好爱情的意象,她贯穿整部影片,象征着汉娜和米夏对爱情的追求,先是米夏,而后是汉娜,他们的爱情前后错过,却在观影者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契诃夫是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带有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契诃夫以一种超越生活表层现象的清醒和智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个性本质。他不仅展现了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人的荒诞关系,人的孤独和异化,而且还揭示出人性中的种种阴暗面,以及某些现代社会中所欠缺的宝贵品质,如同情、理解、互助、关爱等……在摇晃世界中,人们的孤独与隔绝、迷惘与彷徨。” 自启蒙时代开始,人们开始关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文学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把目光投下普通人。同时,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社会关系和人的心灵不再同以往。物质文明中金钱关系下的人性变得扭曲、异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由此出现,作家们正视变化了的社会,致力于复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目,而“以如实再现人性的真实、呼唤人性的复归为己任,展示笔下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契诃夫的小说带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但是与以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特点鲜明、或英雄或恶魔的形象不同,契诃夫笔下的形象多是“荒诞的英雄”——只是默默生活中具有一些人性弱点的小人物,他们是平庸的、孤独的,却又带着现实中人性的种种特质。《带小狗的女人》里的古罗夫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处于中产阶级,虽然有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却是不能称为恶的,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人性弱点。他笔下的人物时常深陷日常生活的泥潭,默默地承受着精神危机。“生活好似一道封闭的围墙,生活在围墙里的人永远没有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用脑袋去撞墙’。”契诃夫的作品里看不到完全的绝望,也看不到绝对的希望,“似乎再过一忽儿,解答就可以找到,到那时候,一种崭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因为有着这些特质,契诃夫预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加缪说过:“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现象,而最关键的仅仅是它所作的描述。它并不要为精神痛苦提供一种出路。相反,它本身就是在人的全部思想中使人的痛苦发生反响的信号之一。但是,它第一次使精神脱离自身,并且把精神置于他人面前,并不是为着使精神因之消失,而是明确地指出所有人都已涉足但却没有出路的道路。”
《带小狗的女人》作为契诃夫晚期的作品,带有这样的特点。古罗夫深陷精神世界和双重生活的泥潭,看不清出路。我觉得《朗读者》本身也带有类似的气质,汉娜遵守法律的行为与道德道义之间的矛盾,汉娜与米夏之间反复的爱情,米夏无解的精神世界,它们涉及人的生活中荒诞的部分,却又是如此现实、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马卫红:“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契诃夫”,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契诃夫:《契诃夫小说全集·第十卷》,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这篇影评其实是一门课的作业,但是我在第二周把课退了,不如把它从硬盘里解放出来。

只想谈谈《带小狗的女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常州多彩网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只想谈谈《带小狗的女人》》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多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