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工作导致的疲劳,也会导致人们自律、自控、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够控制注意力的人感受到的挫折、悲伤情绪更少、更短暂,能够从负面事务中快速转移出来,而更具创造力。
1948 年, 以善于创新著称的 3M 公司采取一套崭新的工作方式,允许其员工将 15% 的时间用于本职工作之外的项目。
这一做法,催生出便利贴、透明胶带等畅销至今的产品,还包括大量创新材料等。
在位数十年的 3M 前董事长兼总裁的威廉·麦克奈特说,他认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雇用优秀人才,然后给这些人腾出空间。”
在 2004 年谷歌上市的时候,联合创始人拉里 · 佩奇和谢尔盖 · 布林曾经写道:“鼓励我们的员工花费 20% 的工作时间做一些他们认为能够帮助谷歌的工作。这将让我们的员工更加具有创新性,我们很多优秀的项目都来自这个政策。”
那么这个鼎鼎大名的 20% 自由时间工作制,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2004 年,一个叫凯文 · 吉布斯的谷歌工程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搜索引擎的所有历史搜索记录进行优化排序,帮助用户在搜索框输入时进行实时自动补充,也就是让谷歌搜索引擎可以自动预测用户的搜索请求,并在搜索时提供自动补充的选项。
凯文 · 吉布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建立了一个模型,并把这个模型雏形发给了一群喜欢分享新创意的同事,这个模型激发了几个工程师的兴趣,他们加入了这个项目。
这个项目后来越来越成功,这个功能不仅帮助每个用户节省数秒的搜索时间,还能以更快的速度为用户准确搜索到想找的信息。
从凯文 · 吉布斯的一个人的创意到付诸实践,再到全球几十亿位用户的搜索习惯改变,这个伟大的过程花了几年时间。
受此启发,谷歌创立了 20% 自由时间工作制,允许工程师拿出 20% 时间来研究自己喜欢的项目。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项目都是谷歌因为 20% 自由时间工作制而产生。
这个制度是对单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交付工作结果,转化为提供员工更多弹性时间,促进伟大创新的诞生,让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也就是说,很多企业崇尚创新,将创新作为企业的价值观,但价值观需要有效被践行,才能让员工真正信服。
全球著名管理学家汤姆 · 彼德斯说过:
“去掉束缚,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在危机的年代保持活力的最佳方法。”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
过去互联网行业遍地黄金时,比拼的是谁跑得更快、谁雇佣人才多、谁投入时间多,你捡到的金子就多。但当表面的金子都捡完了,需要去挖掘地下的金子时,以前的优势还那么重要吗?
因此在 “勘探期”,更需要看技术、看人才的素质水平。因此,企业间比拼的永远是人才。
所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决定取消大小周,不再提倡加班,这个举措的背后是企业已开始沉下心来将战略重点回归到了组织管理上,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建设,以人为本,关心员工身心健康、关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