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门西的花露岗,现在是一处起伏的岗坡。但在古时,这里却曾是一座奇秀的峻岭,叫凤台山,花露岗是对凤台山顶部的称呼。
清末民初著名方志学家陈作霖在《凤麓小志》里说:“花盝冈者,高踞凤台山之巅,形隆而长。”
其实最早的时候,凤台山叫花岗。据《江南通志》记载,南朝“宋元熹十六年(439),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
人们见飞来了三只像凤凰一样的鸟,隐喻盛世吉祥,就在岭上筑起了凤凰台,花岗也改称凤台山。
▲古瓦官寺
凤台山上除了有凤凰台,还有瓦官寺。瓦官寺建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比凤凰台要早七十多年。到了南梁时,梁武帝又在瓦官寺内增建了瓦官阁。
▲清陈作仪《凤台吊古》,选自《凤叟八十年经历图记》
凤台山虽然算不上雄伟高山,在金陵的西南却也是峻秀挺拔,面对着滔滔而来的长江水,巍然屹立。由于凤台山风光明秀,山上又有瓦官寺、凤凰台等名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到这里游览,其中来此次数最多、和凤台山最有情结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李白。
▲诗仙李白像
李白第一次来到金陵,是唐开元十三年(725)秋,那时他刚25岁,正是一个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青年。李白对六朝古都的金陵早就十分向往,一来到金陵,就被这里的风物民情、名胜风景所陶醉。这天早晨,他来到凤台山,登上瓦官阁,凤台山本来就是眺望长江的高处,瓦官阁在凤台山上,“因山为基,高可十丈,平旦,阁影半江”(《南唐书》)。李白登上高耸的瓦官阁,立刻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他极目骋怀,写下了气象雄浑的《登瓦官阁》:
晨登瓦官阁,
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
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
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
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
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
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
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
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
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在瓦官阁上,李白望见了巍峨的钟山,俯瞰了秀美的秦淮。耳边,传来的是瓦官寺隆隆的法鼓,四角的檐铃在风中发出叮当的声音。瓦官寺的寺顶高耸入云,仿佛能一直攀沿到太阳和月亮。
置身在这近似超然迷幻的景象里,年轻的李白不免有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感觉。但是,当他想到金陵帝都毕竟已成为过去,眼前的古城终归已是“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暮霭中,只能隐约辨识到远处宫观门匾上“阊阖”、“凤凰”等过往的字迹,又不免有些失落和伤感。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有过历史的璨烂,但辉煌不再之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对此均充满惋惜和伤悼,一心追慕六朝风流、钟情金陵山水的李白,尤为伤惜。
这年秋天,他来到月夜下的凤台山,吟出了《月夜金陵怀古》:
苍苍金陵月,
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
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
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
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
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
萧瑟后庭秋。
▲明代朱之蕃编、陆寿柏绘《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之“凤台秋月”
帝王州,是南朝才子谢朓对金陵的称呼,即“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对谢朓十分仰慕的李白,在诗里也用帝王州来称呼金陵,不过如今他看到的,是苍凉的冷月在帝王州上空挂而已。星宿未变,霸业已逝,六朝的尽头已是浩淼的湖水,古墓早已被苍松的树根破坏。昔日繁华的鳷鹊观、清暑殿、乐游苑,还有眼前凤台山上的凤凰楼,都荒废残破了,但在萧瑟的秋风里,竟还有人在唱着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听着此曲,置身于苍凉的月夜,感慨和悲情从李白心里油然而生。
▲《李白金陵留别图》
唐开元十四年(726)春,李白离开金陵赴扬州,那是一个风吹柳花的日子,一群年轻的朋友在江边的酒店为他饯行,他以一首《金陵酒肆留别》惜别了这班金陵友人。
21年后的天宝六年(747),李白第二次来到金陵。此时,李白已经是47岁了,在这21年里,一心想走入仕途、报效国家的李白,经历了很多坎坷,付出了很多努力,却连遭挫折和打击,这使他对世道的变化、社稷的兴废、个人的命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很现实的认识。他在金陵住下,一住就是三年,金陵特有的六朝遗风和人文环境,是他梦醒后的精神家园。
这天,他又来到了凤台山,登上了凤凰台。他在高高的凤凰台上举目四望,浮想联翩,从凤凰筑台的传说,看到眼下的凤去台空,又想起自己的遭遇,于是用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发出了内心的咏叹: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开篇连用三个“凤”,描述六朝曾经的兴盛和如今的风流不在。可当年吴宫的花草已埋入荒凉的小径,晋代的王族也已成了荒冢古丘。三山依旧在天外半隐半现,大江仍被鹭洲分成两边,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遮日,让人总也望不见光明而郁闷长愁。
这首诗是李白对多年内心积郁的迸发,也是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李白生性豪迈,恃才傲世,中年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的挫折,更激发了他自由任性、纵情放诞的生活态度,他在凤凰台上怀古,也在凤凰台上歌酒。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的《金陵凤凰台置酒》是他饮酒行乐,放荡不羁的真实写照:
置酒延落景,
金陵凤凰台。
长波写万古,
心与云俱开。
借问往昔时,
凤凰为谁来。
凤凰去已久,
正当今日回。
明君越羲轩,
天老坐三台。
豪士无所用,
弹弦醉金罍。
东风吹山花,
安可不尽杯。
六帝没幽草,
深宫冥绿苔。
置酒勿复道,
歌钟但相催。
李白登上了凤凰台,置办了酒席,他要请西落的太阳同饮,不尽的江水满载了历史的故事,李白的心和天上的云一样的开阔。
他问当年凤凰台的凤凰为谁飞来,叹它离去已久,今天就要飞回!开明的君主应像伏羲轩辕,让贤臣尊坐三台高位,可如今的贤臣豪士却无用武之地,还是来歌酒一醉吧!东风已吹开身边的山花,怎么能不开怀举杯!六朝帝王早已在荒草中匿迹,宫殿也冥冥中挂满绿苔。端起酒杯,不再犹豫,歌声和乐声正在相催!李白在凤凰台上豪迈放纵,他自比回归的凤凰,邀日同饮,真一个率性潇洒到极致,放浪不羁如天马行空。
天宝九载(750),李白再次离开金陵。他在白下亭与朋友们酒别,留下一首《 留别金陵诸公》,然后赴江西庐山。此后,先后在湖北、陕西、山东、安徽等地游历,因李白有个本家叔叔李阳冰在当涂当县令,后来则多往来于金陵和当涂、宣城之间。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李白又一次回到金陵,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了,可是,当他听说太尉李光弼正奉诏讨伐安史残军,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急忙从金陵赶往前线,要去参战报国,无奈力不从心,半途生病,只得返归金陵,接着又从金陵回到当涂去投奔族叔李阳冰。李白的《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这首诗,记载了这段经历,其中有一段记述了朋友相送、辞别金陵的情景:
群公咸祖饯,
四座罗朝英。
初发临沧观,
醉栖征虏亭。
旧国见秋月,
长江流寒声。
帝车信回转,
河汉复纵横。
孤凤向西海,
飞鸿辞北溟。
因之出寥廓,
挥手谢公卿。
李白从临沧观(又名劳劳亭,宋元嘉中曾名临沧观)乘舟,途经凤台山,因酒醉而在征虏亭休憩。途中,他望着头上的金陵秋月,听着船底寒流的江水,再看天上北斗回转,银河纵横,觉得自已就像是一只孤独的凤凰,在飞向西海,又像一只辞别北溟的飞鸿。年轻时,李白曾在来金陵的途中作过《大鹏赋》,自比大鹏,要搏击长空;也曾在凤凰台上置酒,豪言自己是归来的凤凰。但此时,他终于只是要离金陵而去的“孤凤”和“飞鸿”,这时空的变化带来个人命运的巨大落差,让人无比唏嘘。
从此李白再未到金陵,这也是他留给金陵、与凤台山有关的最后一首诗歌。
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逝世于当涂。
根据清人王琦辑注的《李太白全集》里诗歌年考和有关资料分析,李白从725年秋到761年秋,共写了与南京有关的诗歌近八十首,其中有一半的内容与城西有关,地点以长干和凤台山为中心,涉及三山、板桥浦、新林浦、梅岗、朱雀门、白鹭洲、孙楚楼、石头山、冶城、白下门等地。其中与凤台山有关的诗歌,反映了李白无论是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还是老年时期,在金陵时的活动从来没有远离凤台山。李白为凤台山留下的珍贵诗歌,成为今人文化的宝贵财富,其中《登金陵凤凰台》更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历史名篇。(作者:冯德祥,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