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演结束后,伊朗派人来华面谈,而拉夫罗夫讲出的2句话,则直接给中俄关系定下基调。那么,此次伊朗来华传递出怎样的信号?拉夫罗夫的表态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近日,中俄伊在伊朗恰巴哈尔港附近进行了"安全纽带-2025"联合演习,中方派出了052DL改进型导弹驱逐舰"包头舰"和综合补给舰"高邮湖舰"参演,这场演习聚焦打击海上目标、联合搜救等科目,展现了三方在区域安全事务上的协作能力。
然而,演习的落幕并非终点,紧接着的外交动作更值得关注。3月1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将于14日举行中俄伊北京会晤,重点磋商伊朗核问题,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和伊朗副外长加里布阿巴迪将赴华参会。联合军演与三方会晤的"无缝衔接",透露出当前中东局势的微妙与紧迫。
要知道,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制裁后,伊朗核问题陷入僵局,尽管2021年部分条款重启谈判,但美伊互信脆弱。近期,特朗普政府再次对伊朗发出威胁,称"不谈就打",甚至试图通过普京充当美伊谈判的"中间人"。但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明确表示,拒绝接受"威胁式谈判"。显然,从伊朗的表现不难看出,其不怕对抗,但更希望能够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而这正是中国可以发挥的地方。
过去几年,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斡旋能力已经得到验证,2023年,伊朗与沙特在北京达成"破冰"和解;2024年,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北京签署《北京宣言》,这些成功案例让中国成为伊朗寻求突破的关键伙伴,而此次北京会晤由中国主持,既是伊朗对中方调解能力的信任,也凸显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角色升级--从"劝和促谈"转向"议程设置者",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更进一步说,中俄伊在地区稳定和国际秩序上也有共同利益,伊朗希望摆脱西方制裁,恢复经济发展;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压力不小,需要外交上的突破口;中国则希望推动区域安全框架,以和平手段化解冲突,避免中东局势失控。这些因素决定了三国有足够的动力坐到谈判桌前,寻求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当然,现实问题也不少,一方面,伊朗内部面临经济压力与政治平衡难题,改革派与强硬派的博弈可能影响其外交选择;另一方面,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仍在持续,特朗普甚至扬言如果伊朗不妥协就采取"更强硬手段"。
与此同时,伊朗的核计划也在推进,这给谈判增加了难度。此外,中俄伊三方虽然有共同利益,但在具体方案上可能仍然存在分歧,比如伊朗到底能在何种程度上保留核能力,西方能否接受阶段性解除制裁等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谈判走向。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这次北京会晤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它表明中俄伊正在尝试构建新的对话机制,而不再完全受制于西方的主导权,这不仅是对伊核问题的影响,更是对整个国际秩序的一次重要探索。
另一边,面对美国试图"离间中俄"的猜测,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3月12日的采访中明确回应:"俄中两国长期友好互信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且得到两国人民的支持。"他强调,俄方永远不会违背与中方在法律和政治层面达成的承诺。
这两句话直接回应了外界对中俄关系的疑虑。毕竟,中俄合作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共同利益与历史互信。2024年中俄贸易额创下新高,预计2025年将达2500亿美元,能源、科技、基建合作持续深化。与此同时,中俄拒绝北约式军事同盟,但通过联合军演、技术交流等方式,形成灵活务实的协作模式。正如拉夫罗夫指出的那样,中俄军队的协同能力"胜过北约",无需形式化联盟。
总的来说,中俄伊北京会晤标志着三国在共同安全与发展利益上的深度绑定,以及中国从"调停者"向"方案提供者"的角色升级,未来,若中俄伊能在"主权尊重"与"共同安全"间找到平衡点,或将为全球地缘格局注入新的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