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网

癌症

癌症

guoyuwei 2025-03-18 硬件设备 2 次浏览 0个评论

说说癌症。别的癌症接触少,肺癌接触过10多例,食管癌接触过20多例。来的时候,也都是晚期了。总体上,对晚期癌症的感觉,就是死证。治愈率能达到10%,就已经是突破了。癌症病机,是“火包寒”,也就是外热里寒的痞结积聚。表面看来,有毒火热象,实际上,里面裹着沉寒久积。因此,治疗上,缺不了大黄和生附子。大黄附子汤,配伍就有此意。更缺不了一些毒药,比如斑蝥、藜芦、狼毒等,都是攻下的毒药。用不好,就会出问题的。更要记住,决不能给患者剧烈攻下,当时感到轻松了,过后,祸不旋踵。用毒药,要象用生附子一样,微量起用,以知为度。晚期癌症的治疗,减轻或消除绝大部分症状,止痛,延长半年到一年生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是可以做到的,并且,能达到临终无痛苦。

记得1988年治疗的1例肺癌,咳血很厉害,右侧肺门病灶有鸭蛋大小。当时是给用的前胡汤和黄土汤加减,同时用了控涎丹晨起空腹服用,保持便溏。到了1个月头上,病人开始往出咳烂肉,连续咳了1周。害怕了,去医院拍片,说是右肺门形成空洞了。西医吓唬他,说是癌性空洞,转移了。患者结果马上停药,住院了,正赶上感冒,形成了胸水,在医院治疗期间,饮食正常,体重还增加了。住了1个多月院,也没有发现转移迹象。后来听说出院后,去找了几个“大仙”驱鬼了。活了3年多,死于心脏病。

还有两例晚期食管癌,一例没有手术的,80岁,喝水都咽不下去。当时是给用的自制“通关散”,含服,1周后,呕出杏核大的烂肉好几块,不但是喝水,连蛋糕都敢干吃了。能进食了,就开始服用汤药,用的就是《千金方》的吴茱萸汤加减,半夏和吴茱萸用的是原方半量,当时是2004年,胆子小。前后加减治疗半年,病人一切恢复正常。要他去检查一下,他说,都80了,不用检查,没症状,能吃能睡就是好了。结果,因为胃口好了,想去镶牙,多吃点,去把仅剩的一颗牙拔掉了,患了严重败血症,没几天就去世了。

还有一例,是经过各处治疗,找了多个号称是治癌“神医”治疗而无效的。最后没办法,去省医院手术,打开一看,原封未动的又给缝上了。医院告知家属,最多存活两个月。病人来的时候,虚弱至极,话都无力说。也是一口水都咽不下,和我说,要饿死了。当时给的也是“通关散”,服用10天后,咳吐出大量如鱼籽样的东西来,可以较顺利进正常饮食了。然后,用的也是那个吴茱萸汤加减,药量是原量。2个月后,病人除了还有些胸痛外,别的都基本恢复,体重也增加了,还回到省医院去看望了一下给他手术的医生。那个医院的医生感到很惊奇,以为他早就不在了。并且说,中医有时候不可思议。可惜的是,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不忌口了,大食鱼肉,抽烟喝酒。因此,过了2个月,病情加重,并出现淋巴转移。经过继续治疗后缓解,到了第7个月头上,病情开始加重,又过了1个月,来信说,死于心脏猝死。

食管癌这个病,用通关散,从经验看,一般半个月内,都可以达到正常进食。晚期病人,疗效还是不错的,一般都可以延长生命半年,甚至1年。癌症的止疼方面,生附子、生乌头、细辛等效果不错。更关键一点,就是无论什么癌,都要以能让患者维持正常饮食和食欲,否则,疗效就不好。千万不要连续数日的大吐大泻,会绝伤胃气的。用攻下的汤药,要辨证使用,1付后就改成丸散持续缓攻,以便溏为度。就讲这些吧。

栾某,女,26岁

初诊日期:2010.4.11

主诉:头晕,心烦一年。

刻诊:头晕失眠,烦闷不安,坐卧不宁,言语失常。伴厥热往复,胸闷气短,肌肉瞤动,下眼睑浮肿,口干苦不渴,心下痞硬,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舌胖,边缘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

这个病人,因为和丈夫吵架后,出现了心情抑郁,越来症状越重,各处治疗都无效,被西医确诊为抑郁症。来诊的时候,烦躁的很,坐卧不宁,说话语无伦次,时而愣在那里发呆。并且和我说,总是怀疑自己被鬼神附体的感觉。这个病,从症状上看,有些贴近谵语,一定是阳明有热。胃不和的话,轻的,也会有轻度谵语的。从症状上系统分析一下,病人该是属于寒热错杂的病机。当时问她,有没有一阵冷一阵热的现象?她说是的,冷的时候,全身发凉,手足逆冷,热的时候,烦的要命,想大发脾气。并且一天昼夜交替。少阳的寒热往来,是一种表证,一会儿恶寒象伤寒,一会儿发热汗出如中风,寒热交替,时间比较短暂。而厥阴的厥热往复,则是交替时间长,病情重,有的甚至还伴随着下利。是属于里证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是里证的寒热交替。

当时啊,就围绕着她这个典型的症状,展开了详细辨证,这肯定是属厥阴病无疑了。从“头晕失眠,烦闷不安,坐卧不宁,言语失常”这一系列症状看,该是属于懊憹发烦的栀子豉汤证。

1、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2、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3、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癌症

栀子豉汤,是对治阳明或者厥阴虚烦的。严格的讲,是对治厥阴寒热错杂病机的,去阳明热,还温降气逆水饮。阳明的里热虚烦,也是属于阳明上焦湿热证,也是有水湿参与,因此,它也可以对治。那么,这个方子能不能使用?

我们继续接着分析。“口干苦不渴,心下痞硬,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这一系列症状,可是生姜泻心汤的痞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很典型吧?痞证病机,也是阳明热和太阴水饮相结合的造成的。大家可以课后去看我们以前书中的条文讲解,去深入理解相关条文方证。

那么,还有一组症状,“头晕失眠,胸闷气短,肌肉瞤动,下眼睑浮肿”,这是水饮上逆而津液失养的问题。这个症状群,符合苓桂术甘汤的方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降逆利水饮啊。肌肉瞤动,可以看成是“身为振振摇”的极轻微的一种先期表现。属于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的一个主症。

“舌胖,边缘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舌象,是有水饮,苔黄腻是有阳明湿热。寸脉浮滑,是上焦的阳明里热表现,关尺弦,是中下焦的寒饮问题。又证明了这个病,是属厥阴病。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把栀子豉汤、生姜泻心汤、苓桂术甘汤三个方子合起来呢?当时,我也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后来决定,先去掉栀子豉汤。为什么呢?我当时想起两个条文来。

1、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病人有下利,并且心下硬。痞证,重于烦证,先去“痞”和“水饮”再说!

因此,处方如下:

生姜、炙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白术、 桂枝、茯苓。

四付水煎服。

生姜泻心汤,一两按照15克换算的,原方足量。苓桂术甘汤,药量变化了一点,加量了,重在祛水饮。

2010.4.17.二诊

刻诊:头晕减轻,心烦尚重,胸内痞塞感,行为及言语基本恢复正常,睡眠佳,心下痞胀泛酸显著缓解,大便成形,余证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而腻。左脉寸关浮弦,右脉沉缓。

大家看看,痞证和水饮,是基本解决了。这次,是她丈夫带她来的,十分高兴,说是终于吃到好药了。精神症状的消失,与“胃气因和”有关。那么,这次的主要症状是:“心烦尚重,胸内痞塞感,舌质红,苔薄黄而腻。左脉寸关浮弦,右脉沉缓”,这个就很符合栀子豉汤的方证了。同时,脉象还是有水饮表现,我们就还是用上方,加了栀子豉汤。并且,按照药症,加了一味陈皮。

陈皮,辛苦温。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大家临床用栀子豉汤的时候,见到胸中痞塞的,经验上看,加个陈皮,效果不错,还能开胃。它本身还能除痞。药量小了就没有破气降逆的作用。包括很多气胸,加上它,效果好。

处方如下:

生姜、炙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白术、桂枝、茯苓、栀子、豆豉、陈皮。

四付水煎服。

病人说,吃完要是好了,是不是就不用再吃了?我说是的,她说我就信着你了,肯定会好的。之后,就再也没来。

还有一个病,就是重症肌无力。这个病人,也是2002年年底来的。13岁的一个农村男孩,病了半年了,躺在床上不能翻身,吃饭也要靠大人喂,手足冷,畏寒无汗,舌淡胖,齿痕严重,苔黄腻,大便溏,尿频,脉弦硬微数。记得他的脚底下一按都是小硬结,疼痛难忍。当时给用的小续命汤。在小续命汤基础上,加了1粒马钱子。

马钱子,我的药性总结是:味苦平,主十二痹,通经达络,死肌无力,喉痹、折伤痈肿、偏枯,动风火。

这个病,按照我们现在的辨证来看,就是风毒脚气病。看看孙思邈怎么说的。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小续命汤方。(千金)

甘草、麻黄、防风、防己、人参、黄芩、桂心、附子、川芎、芍药、生姜。

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服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

我当年啊,辨证理论还没有完善,处于没有脱离套方的那个阶段。就根据方证对应,套用了这个方子。结果啊,病人1周就能够被人拉着双手,蹒跚行走了。半个月,就不用搀扶了,到了1个月头上,行走也不摇晃了,唯独感觉脚无力。记得是到了年三十那天,正好治疗1个月,患者要回家过年了,拿了半个月的药,就再也没回来。后来听他们的邻居来看病时说,病人已经上学了。

王荣生:师父,一张方没改动吗?

前后做个几次小加减,忘记是什么药了,基本都是守原方。

当时听孩子的家长说,吉林省只有6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已经死亡4例。重症肌无力这个经验说明,这个病可按照经方的中风类疾病去治疗,要选用续命汤类方对治。

金某 女 36岁

初诊时间:2015年11月15日

主诉:全身乏力,易喘。

既往史:七月份曾流产。

刻诊:咽喉不适,气短,前胸后背汗多,食欲可,大便偏溏,腰痛,站起时腰部僵硬。睡眠浅。月经正常,量一般。

舌诊:舌淡黯,苔薄白,唇紫绀。

脉诊:脉弱缓。

患者舌淡黯,嘴唇发紫,再结合病史,可以确定是流产后因瘀血尚存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脉缓,无明显发热,胸背出汗多,是有在表的风邪。大便偏溏,下焦有水饮。腰痛、腰僵,血瘀所导致。咽部不适、易喘、气短,这是下焦气机不畅而上逆导致的。全身乏力、脉弱,有了虚劳之象。

病位:表里同病

病理:表有风邪,里有气滞,水饮,血瘀

六纲:太阳中风,合并太阴病,属厥阴。

处方: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合下瘀血汤去大黄加人参、当归。

桂枝、赤芍、生姜、炙甘草、大枣、桃仁、土虫、党参、当归、白术、云苓45。

十五付,一付一天,一日三服。

二诊:2015-11-29

刻诊:腰痛及疲劳明显好转,大便好转,排解容易,月经如前,量稍少。唇紫好转。

舌淡苔薄白有齿痕,脉寸关细弦,尺沉弱。

症状和舌脉上看,患者血瘀问题好转大半,并转向了水饮方向,把余下的水饮和虚劳问题处理好,患者病情自然会趋于康复,也不再需要下瘀血了。那么,化水饮补虚劳,小品黄芪汤是非常对证的。因此,处方改为黄芪汤加茯苓白术。

黄芪汤,治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昏昏,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方。[出自《小品方》]

附:黄芪汤原方

黄芪、人参、芍药、生姜、肉桂、大枣、当归、甘草。

处方:

黄芪、桂枝、赤芍、生姜、炙甘草、党参、当归、白术、云苓、大枣。

十付,一日一付,分三服。

三诊:2015-12-20

刻诊:腰略酸,疲劳显著好转,有精神,睡眠可,气喘好转,大便一天一行,便溏,小便可。

苔薄白,齿痕,脉和缓。

上方加杜仲,进一步解决腰酸的症状。

杜仲  温  甘滋甘淡苦

《神农》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处方:黄芪汤加茯苓、白术、杜仲

黄芪、桂枝、赤芍、生姜、炙甘草、党参、当归、白术、云苓、大枣、杜仲。

十付,一日一付,日三服。

药后诸症消失,停药。

卢某,女,43岁。

初诊日期:2010年5月13日。

病史简要:2009年7月,经期腹部受撞击,当时月经淋漓不断,经治疗后痊愈,用药不明。近来复发,月经下血淋漓不断10天。

刻诊:月经下血淋漓不断,色红,夹有紫血块,腹冷,手足凉,口唇干,睡眠一般,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微黄,双手脉细数而滑。

分析:病人手足凉,考虑少阴证,腹部凉,考虑太阴,有舌质红,苔薄微黄,考虑阳明热。曾经受伤,是“有瘀血在脐下”。口唇干,有紫血块,这是瘀血征象。妇女的崩漏问题,根源是有“血瘀”。以厥阴病为多,也有属太阴的,也有属阳明的。轻证,往往是寒热错杂;重的,有虚寒的,有实热的。止不住的,要重用活血药才可以。一般轻证,直接就选用温经汤,疗效确实,便于掌握。温经汤我们说过多次,是妇科祖方。

这个病人,寒热错杂,是属厥阴,气血俱伤。脉细数而滑,细脉,有弦意,主气血不足,尤其是津血不足,更代表有瘀滞。数脉和滑脉,主实证,热证。一般情况下,胞宫有血瘀,会导致崩漏。打个比喻,就象水龙头生锈了,关闭不严,漏水了。因此,在治疗这个病的时候,要注意血瘀的问题。

治疗一切妇科病,大家都可以温经汤为基本方,根据不同的证候去加减化裁。虚寒的,加温热药,实热的,加寒凉药。这个病人,因为病程短,病情不重,我们就直接选用了温经汤。

处方如下:

吴茱萸、当归、川芎、人参、白芍、牡丹皮、桂枝、龟胶、生姜、炙甘草、半夏、麦冬。4付,水煎服。

复诊:2010年5月19日。

刻诊:崩漏止,手足温,少腹微冷,口唇尚干,舌红,苔白,脉弦缓。

疗效很满意,口唇干呢,是瘀血还是存在。少腹微冷,是微有寒饮。脉弦,也是代表有寒饮未除。因此,上方4付继服。后来电话告知已经恢复。

急重病的治疗,要从阳明、太阴、少阴三纲上下手辨证。不外乎寒厥和热闭两者而已。因此,对治寒厥的,四逆汤是必不可少;热闭类呢,大陷胸汤和三物备急丸必不可少。还有一类,就是急症脑中风的,无论是出血的,还是栓塞的,就是一个方子,大续命汤对治。这个作为经验和知识了解,因为这样的病人,很少有机会找中医治疗的,都去医院急救了。

先说说热闭的危重症。所谓热闭,就是阳明里实的重症,神昏谵语,甚至昏迷不醒,大便数日或十几日不行的。这样的重症,也就是在医院宣布不治的,我有过经验。可以说,是救治过3个人。3个人,都是结核性脑膜炎,都已经数日昏迷了。其中最重的一个,我们在《伤寒论实录》里面说过,是个女孩子,在1998年,当时16岁。

她得病以后,始终是抽风,昏迷不醒。她父亲背着她,北京、上海、长春到处转,最后到了北京某医院,请来了专家,也是摇头。没办法,又背回来,住到了我们市结核病防治所,当天就下了病危单子。这个病到这时已经是40多天了,每天靠输液和喂流食活着。她住院第二天,她父亲到庙里烧香出来,看到我这里病人很多,他就找我来了。我听了情况介绍后,就跟他去医院病房了。当时啊,这个病人胖的不成样子了,用激素用的。面色潮红,昏迷不醒,就像个植物人。北京的专家也说,不死也是植物人了。问了一下大便情况,20天没大便了。用手按肚子,感觉里面很硬。脉象呢,寸洪实,关尺沉弦,是个数脉。撬开嘴,简单看舌苔黄厚焦干。整个一个阳明实证,她虽然没有发狂乱语,但是她精神昏迷,也是个类同啊。都是神智出了毛病了。当时看到病情这样重,心里也没底,告诉他的父亲,用药要下重剂,万一出了事情,怎么办?他父亲说,最后一线希望了,你就下药吧,我们不怪你。我呢,当时是给了他父亲8粒药,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就是三物备急丸。

心腹诸卒暴百病。三物备急丸方:

大黄、 干姜、巴豆。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若中恶客杵,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千金)

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张,荡炼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

三物备急丸,主治的是心腹诸卒暴百病。要注意“心腹”两个字。这类似于急腹症的休克晕厥。这个方药是有运用指征的,你不要见到人家晕厥、人事不省,就给这个药,不对证的话,真的要出医疗事故的。顷刻间杀人取命,效如桴鼓。包括急性坏死的胰腺炎。它的运用指征是:若中恶客杵,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必须是内有实邪的!这个实邪,是留存许久,平时要见到寒热错杂,猝然发作,闭塞了气血,造成阴阳隔绝而晕死。救的时候,要问问发病前的系列症状,再用手按按病人的肚子,还要看看脉象。找内实的依据。

这个药,关键在巴豆上。“荡炼五藏六府,开通闭塞”,有古人管它叫“斩关夺门”,和关羽一样。凡是内里藏腑突然闭塞不通,它可以破开。这个方子,名副其实,备急!救命确实是立竿见影。我救的那3个脑炎的,都是取这个方子的立意。我用的药呢,就是以备急丸为主方,配合控涎丹,两方合一制成的。

控涎丹,一名妙应丸,出于《三因方》。

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误认瘫痪。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 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

这两个攻下方,十分厉害,都是属阳明药。当时我说,服药后要是没有反应,就不要再找我了,他在我们当地也找了不少名医,人家说的也是我这句话。他没有听我的话,把8粒药一次性给喂进去了。结果,吃下去几个小时后,就开始排便,先是排出若干一粒一粒如白石灰样的硬如石头的燥屎来,之后,排的就都是水样便。排便后又昏睡半小时,就醒了,要吃东西,要喝水。他父亲马上跑到我诊所,要我去看看。我要她睁眼睛,她说眼花,我说,坏了,命是救了,眼睛不行了。她当时啊,还没有十分清醒。睁眼也不看人,直呆呆的。按我们中医说,毕竟病伤了脑髓了。西医的说法就是大脑视觉区损害了。这个人后来吃了30多付药。记得用过大陷胸汤1次,然后用的基本都是柴胡汤加减,视力由一点看不到一直到能看一米远,就再也没效果了。后来自己学按摩,开了按摩所,专程来看了我一次,可惜留下残疾了。

她出院的时候,正好同病房进来一个男患者,和她的病差不多,他父亲就推荐找我治疗。当时那个病人的妻子来找我,进屋就跪着苦求。我说不用求,我也没不答应你,就是怕治坏了担责任而已。她说,找证明人,写保证,签协议,死了不怨我。就这样,我就又去了一趟,症状和那个女孩子一样,就也给了她8粒药,告诉她先服4粒,4小时无效,再增加4粒。这个人可好,大概是当时经济拮据吧,取药后出院回家了,把8粒药一次给病人服下,买了一斤蛋糕,20多个煮鸡蛋,放到病人床头,然后锁上门,回娘家了!过了3天,带着家里人,回家准备处理后事,一进门,臭气熏天。病人躺在床上,到处都是屎尿,蛋糕和鸡蛋,吃个精光。调养了几天,恢复了,隔了几天,才来告诉我全部过程。在我这里,又要了8粒药,说是灵丹妙药,问清主治和用法后,就走了。8年后,她的丈夫,就是那个患者,带着一个病人来看病的时候,和我说,你的药真灵,他老婆把那8粒药拿走后,给了原来住院的另外一个病房的同类患者,吃了之后,拉了够呛,也好了。他说着容易,我听了,冒了一身冷汗。

顺便,再说一个病,很有意思。也是通过攻下解决的。记得是在我20岁那年,这个病人是个女的,突然患了急性脊髓炎,下肢瘫痪了。家里是农村的,生活不宽裕,住不起医院,就到了亲戚家,她的亲戚找到我,病人大便干燥,1周没有大便了,同时,还闭经一个多月了。脉象我记不清了,实脉是肯定了,记得最清的就是舌红苔黄厚腻。自己呢,只能扶着墙勉强站着,不能行走。当时给用的下瘀血汤,药量还是按一两5g算的。那个时候,还在探索经方阶段,理论也十分幼稚和驳杂。哪敢用量过大?病人舌边有瘀斑,这个记得很清晰。当时的理念就是,通便活血,气血通了再说。在下瘀血汤(大黄、土鳖虫、桃仁)的基础上,加了1粒马钱子,开了3付,水煎服。患者吃了1付,大便通了,感觉双脚发热,有力了,2付的时候,月经来了,排下很多黑血块,能够独立行走了。又吃了2付,竟然彻底恢复了。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总结了一个经验,那就是,急重症病人,只要见到阳明里实,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者,就首先去开闭通结,疗效显著,屡试不爽。

再说个寒厥的例子。2002年,有一个过敏性紫癜的6岁小女孩,全身紫癜,呕血、便血、昏迷。家庭十分困难,住不起医院,她父亲把她带来后,扔到我诊所就要跑。被我拦住了,我说可以免费治疗,不要怕。当时这个孩子,吐了我一床都是,面色死灰,四肢厥冷,脉微细,昏迷状态。当时记得用的,就是黄土汤,附子用的生附子,5g。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灶中黄土,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整个方子,一两按5g折算的。给开了3付,第三天来诊,孩子跑着进的诊所,紫癜消除90%以上,吵着要肉吃,他们家连肉都吃不上了。记得当时正好刚过完年,我的冰柜里有不少鱼和肉都没吃,就都给他们了,告诉他们给孩子增加营养,又开了继服调养的药,后来,孩子彻底痊愈了。对于此类寒厥之证,少了干姜和附子是不行的。尤其是附子,生附子的疗效显著。生附子,没有污染,而炮附子,除了炮炙材料的污染外,炮炙的火候也不确定,不好掌握。毒药攻邪,要的就是附子的毒性,西医叫“化量”,也就是接近中毒量,才会发挥回阳救逆的效果。附子的药力,要加上干姜,就增强疗效,加上炙甘草,疗效持久。

陈某,男,47岁

初诊时间:1月11日

病史简要:患者素嗜烟酒,半月前自觉咽干,咳嗽,咳泡沫样痰,呼吸灼热。自服百合固金丸不解。于三天前,咳嗽加重,痰中带血。

刻诊:头晕目眩,耳鸣。晨起口干苦,胸胁满闷烦躁,发热汗出,咽中窒塞,发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大便溏,小便黄赤。

舌苔脉象:舌干绛,苔黄厚腻,脉弦滑偏数。

六纲辨证: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处方:人参、柴胡、黄芩、旱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黄连、葛根、前胡、五味、阿胶。

六付,一日一付,分三次,水煎服。

按语: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该患者,具备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指征,同时兼有阳明里热的烦躁、口干渴、发热汗出,便溏,尿黄,舌绛红,苔黄腻,又具备了阳明里热的水热下利和上逆咳喘的葛根芩连汤证指征。

水热上逆重者,则咽中窒塞,胸闷咳逆。热伤上焦太阴血分,则见咳血。因此,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其夹带的水热,与口渴饮冷有关。

方用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少阳阳明两解。按药症,加前胡、五味子、阿胶。

药症如下:

前胡,辛苦。寒。《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专入阳明病位,寒能清热,辛能散邪而气得旁流,苦能降逆下气,疗胸咽之窒塞不通。

五味子,酸温。《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该药入少阴、太阴、厥阴病位,降水饮,敛冲逆,止咳喘。性温,又是诸寒药之反佐。

阿胶,甘平。《神农本草经》: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该药入阳明、少阴、太阴、厥阴病位,可养血止血,滋枯润燥,可解上焦热燥之津血损伤。

二诊:1月17日

刻诊:咳血消失。尚微咳,痰稠微黄,口微苦,尿黄,其余症状已正常。

舌苔脉象:舌淡红,苔白腻,脉缓微弦。

六纲辨证:少阳阳明并病

处方:人参、柴胡、黄芩、旱半夏、 炙甘草、生姜、大枣、黄连、葛根、前胡、五味子、 阿胶。

六付,一日一付,分三次,水煎服。

诸症基本消失,尚存余邪,效不更方,原方六付继服。

三诊:1月23日

今日患者来告,诸症消失痊愈。

总按:病在少阳,则上焦不通,津亏热燥,中下焦水饮上逆。病在阳明里热,多食冷饮,则湿热盛而上逆、下利。上焦热盛则上逆血络,是以咳逆咳血诸症出现。以在里之血归太阴,故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以小柴胡汤开通上焦,清热生津而降饮逆,葛根芩连汤,清阳明水热下利而生津液,前胡、五味子、阿胶,对症治疗,共奏清热生津,化饮止利,养血止血,降逆止咳之效。

陈某,男,60岁

初诊时间:2010年1月30日

病史简要:活动及食热则大汗出近两年,尤以胸及头部为重,大汗淋漓,便秘两年。

刻诊:口干渴,饮水多,手足温,背部时常烘热,微恶风,腰痛,尿赤,舌淡边见齿痕,苔黄腻,脉浮洪有力。

这个病人,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很苦恼,不管冬夏,只要一活动,或者吃点热的东西,就大汗淋漓,自己开玩笑说,都不敢参加宴会。当时,根据他的这些症状,直接考虑是阳明病为主了。因为症状上,有便秘,有燥热口渴多饮,典型的头汗,背部的那个轰然发热,类似于潮热,手足也热,舌苔黄腻,脉浮洪有力。一派阳明里实证和阳明外证的表现。他说,因为便秘和发热,吃了不少牛黄上清丸,只是大便通畅了几次,别的,什么效果也没有。从阳明的角度去分析用药呢,依据有下面几条: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5、“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病人,津液亏虚是肯定了,也符合“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的这组症候。并且发热汗多,大便硬。是否可以用承气汤攻下?他的这种汗出,可以用头汗的病机去理解,说明上焦阳明里热的厉害。那个大便便秘,不是十分坚硬,就是普通的便秘而已,因此下焦里实,不是很重。重了,就会烦躁甚至谵语的,那才是符合大承气汤的运用指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用白虎加人参汤去对治。清热,补津液,津液足了,那个便秘就会解决。 那么,他的腰痛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典型的阳明病,舌象不会舌淡而有齿痕的。这就要考虑太阴水饮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太阴水饮,有个肾着汤证,会腰痛的。“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但是啊,他这个人的腰痛,不是冷痛,就是酸痛而略感沉重。寒象不是很重,因此我感到与这一条的方证很符合:

“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杜仲牡蛎散方。(金匮增补)”

杜仲、牡蛎,凡二物,分等,治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小品)

那么,他的腰痛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典型的阳明病,舌象不会舌淡而有齿痕的。这就要考虑太阴水饮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太阴水饮,有个肾着汤证,会腰痛的。“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但是啊,他这个人的腰痛,不是冷痛,就是酸痛而略感沉重。寒象不是很重,因此我感到与这一条的方证很符合:

“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杜仲牡蛎散方。(金匮增补)”

杜仲、牡蛎,凡二物,分等,治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小品)

大病后,气血亏虚,有虚热,汗出不止。

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杜仲偏温,牡蛎偏凉。也是桂枝汤的意思,和调阴阳营卫,收湿化气而已。桂枝汤止汗,也是这个道理。敛湿的作用很强,因此说,“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这个方,可以化湿止汗。

同时,又考虑到,舌象是淡而有齿痕,手足温,微恶风,这又是一个太阴的中风证,属于桂枝汤治疗范畴。病人啊,长期发热汗出,喜欢吹风就凉,难免感受风邪。因此,用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去风邪,补胃气津液。病人多饮,结合舌象,见到了水饮征象,同时呢,舌苔黄腻的厉害,这就是水热的典型表现。因此,更要解决一下水热的问题,用什么方子较好呢?我选用了“泽泻汤”。 泽泻汤,虽然条文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似乎和病人的症状不符,但是,从药症上分析,确是十分符合。

泽泻,甘咸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 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这个药,咸寒而甘。专门入头和肌表,然后消水降渗。还可以通过化水而生津。是阳明、厥阴药,清热,化水饮而生津。

白术,辛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要用生白术。白术可以散水湿,消心下的水饮阻滞。寒温并用,去水热,化水饮为津液。泽泻,也要生用,不能炙。

头晕目眩,口干口渴,胸闷气短,心下微满,无呕吐,发作时头项后脑等发热等,脉弦滑,舌红苔白腻,或舌淡苔黄腻的,基本都是泽泻汤的方证。白术呢,古人说,利腰脐之间肾气,利水湿,治水湿腰痛少不了它。药症上来说,生白术化水饮,生津液,消食,除热,止汗,很对症的。病人说,始终没间断治疗,医生找了很多,药吃了无数,基本都是苦寒清热的药,胃感到很难受。

经过上面的思路分析后,断定这个病就是太阴阳明合病,属阳明。

处方如下:

牡蛎、白术、杜仲、石膏、知母、人参、炙甘草、粳米、泽泻、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四付水煎服。一付药分三次,早晚各服一次,吃一天半。

白芍用了60克,取桂枝加芍药汤之意,解决他便秘的问题,小大黄嘛!大家看看,这几个方子一合,药也不算多,但是,却对这个人的病证和病机,都照顾到了。那么,疗效如何呢?

二诊:2010年2月5日

诸症显著缓解,便秘消失,舌淡齿痕,苔薄白。脉弦。

病人来了,十分高兴,非要给我买条烟不可,呵呵。便秘解除了,这是证明津液恢复了,腰也不疼了,后背也不烘热了,说是全身清凉舒爽,尿也不是赤热的厉害了。舌苔白腻,说明热已经清了。脉由浮洪,变为弦中带缓,结合尚有轻微头汗和微渴,舌淡齿痕,是余邪未净,原方继续服用四付。服后来诊一次,舌淡红,齿痕显著减轻,脉象和缓。患者问我,还用继续服药吗?我说,你说呢?他说,感觉是好了,停药观察一段时间?我说可以。呵呵,至今没有回来找我。

病案,是很不好讲的。临床见到阳明证,一定还要看看舌象。表面上一派燥热,一看舌象,不是舌红苔黄燥,而是舌淡齿痕,就不是单纯的阳明病了。更要结合病程的长短,去分析问题。热的不舒服,就要吃凉的,喝凉的,吹凉风,你就要考虑水饮和风邪的问题。要胆大心细,辨证一定要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我们这样讲病例,目的就是让大家看了,能够学到真东西,能够真的受益。可能目前的医案书籍,还没有象我们这样讲的。我们开个先河,病例分析,要综合知识。乱分析,一看就知道。

崔某 男 57岁

初诊时间:2015年11月2日

主诉:胃痛、反酸四个月。

刻诊:头痛,口唇干裂,牙龈出血,胃痛、反酸。小便正常,大便干燥。血压160/100。余无其他不适。

舌诊:舌淡边尖红、有齿痕,苔薄白。

脉诊:脉洪。

电镜示: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萎缩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

超声:肝大、弥漫性病变,肝多发性囊肿,胆囊炎,多发结石,胰腺弥漫性改变。

这个患者,虽然问诊搜集来的症状并不多,但是症状都比较典型。

从舌脉上看,舌尖红、脉洪,都是热证的指征,舌象更能说明是偏于上焦热象明显。舌有齿痕,说明有些许水饮存在。

而患者表证并不明显,以胃痛反酸为主症,西医诊断也指示胃和肝的脏器病变,患者大便又干燥,病位上,也就是以里为主。加上还有头痛、口唇干裂、牙龈出血等问题,仍然还是提示有实热存在。

舌象和症状来说,有食积问题,又有轻度的水饮。牙龈出血,也是上焦热而导致的血衄。病本就可以分析出三个。

即食积、水饮、血衄。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芒硝

半夏、黄芩、 干姜、炙甘草、党参、黄连、大枣、芒硝。

5付,一付服两天,一天3次


转载请注明来自常州多彩网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癌症》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公海休渔最新信息  天下影视最新版  财税早报最新版  免费最新版fan工具  最新版淘宝联盟下载  爱威奶最新版本观看  星城直播最新版  消灭星星3最新版攻略  疫情防控的地区名单最新  新冠病毒的国外最新数据  陇县商铺转让信息最新  天堂网最新版资源  包头最新拍卖信息  最新的医院公示  最新的家人相聚的歌曲  最新的早晨日记  淘宝里面最新的书包  哈尔滨加油最新信息  赤峰最新房产网官网查询  粤鸽最新报价查询网  成都货运最新通告查询网  华府观察最新信息  橙色live最新版  最新版爱看  攀钢钒钛的最新价格行情  安顺才信息网最新招聘  大哥的最新视频  smt最新招聘信息  寻亲节目最新版  屯溪停业通告最新查询网 
多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