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癌症。别的癌症接触少,肺癌接触过10多例,食管癌接触过20多例。来的时候,也都是晚期了。总体上,对晚期癌症的感觉,就是死证。治愈率能达到10%,就已经是突破了。癌症病机,是“火包寒”,也就是外热里寒的痞结积聚。表面看来,有毒火热象,实际上,里面裹着沉寒久积。因此,治疗上,缺不了大黄和生附子。大黄附子汤,配伍就有此意。更缺不了一些毒药,比如斑蝥、藜芦、狼毒等,都是攻下的毒药。用不好,就会出问题的。更要记住,决不能给患者剧烈攻下,当时感到轻松了,过后,祸不旋踵。用毒药,要象用生附子一样,微量起用,以知为度。晚期癌症的治疗,减轻或消除绝大部分症状,止痛,延长半年到一年生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是可以做到的,并且,能达到临终无痛苦。
记得1988年治疗的1例肺癌,咳血很厉害,右侧肺门病灶有鸭蛋大小。当时是给用的前胡汤和黄土汤加减,同时用了控涎丹晨起空腹服用,保持便溏。到了1个月头上,病人开始往出咳烂肉,连续咳了1周。害怕了,去医院拍片,说是右肺门形成空洞了。西医吓唬他,说是癌性空洞,转移了。患者结果马上停药,住院了,正赶上感冒,形成了胸水,在医院治疗期间,饮食正常,体重还增加了。住了1个多月院,也没有发现转移迹象。后来听说出院后,去找了几个“大仙”驱鬼了。活了3年多,死于心脏病。
还有两例晚期食管癌,一例没有手术的,80岁,喝水都咽不下去。当时是给用的自制“通关散”,含服,1周后,呕出杏核大的烂肉好几块,不但是喝水,连蛋糕都敢干吃了。能进食了,就开始服用汤药,用的就是《千金方》的吴茱萸汤加减,半夏和吴茱萸用的是原方半量,当时是2004年,胆子小。前后加减治疗半年,病人一切恢复正常。要他去检查一下,他说,都80了,不用检查,没症状,能吃能睡就是好了。结果,因为胃口好了,想去镶牙,多吃点,去把仅剩的一颗牙拔掉了,患了严重败血症,没几天就去世了。
还有一例,是经过各处治疗,找了多个号称是治癌“神医”治疗而无效的。最后没办法,去省医院手术,打开一看,原封未动的又给缝上了。医院告知家属,最多存活两个月。病人来的时候,虚弱至极,话都无力说。也是一口水都咽不下,和我说,要饿死了。当时给的也是“通关散”,服用10天后,咳吐出大量如鱼籽样的东西来,可以较顺利进正常饮食了。然后,用的也是那个吴茱萸汤加减,药量是原量。2个月后,病人除了还有些胸痛外,别的都基本恢复,体重也增加了,还回到省医院去看望了一下给他手术的医生。那个医院的医生感到很惊奇,以为他早就不在了。并且说,中医有时候不可思议。可惜的是,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不忌口了,大食鱼肉,抽烟喝酒。因此,过了2个月,病情加重,并出现淋巴转移。经过继续治疗后缓解,到了第7个月头上,病情开始加重,又过了1个月,来信说,死于心脏猝死。
食管癌这个病,用通关散,从经验看,一般半个月内,都可以达到正常进食。晚期病人,疗效还是不错的,一般都可以延长生命半年,甚至1年。癌症的止疼方面,生附子、生乌头、细辛等效果不错。更关键一点,就是无论什么癌,都要以能让患者维持正常饮食和食欲,否则,疗效就不好。千万不要连续数日的大吐大泻,会绝伤胃气的。用攻下的汤药,要辨证使用,1付后就改成丸散持续缓攻,以便溏为度。就讲这些吧。
栾某,女,26岁
初诊日期:2010.4.11
主诉:头晕,心烦一年。
刻诊:头晕失眠,烦闷不安,坐卧不宁,言语失常。伴厥热往复,胸闷气短,肌肉瞤动,下眼睑浮肿,口干苦不渴,心下痞硬,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舌胖,边缘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
这个病人,因为和丈夫吵架后,出现了心情抑郁,越来症状越重,各处治疗都无效,被西医确诊为抑郁症。来诊的时候,烦躁的很,坐卧不宁,说话语无伦次,时而愣在那里发呆。并且和我说,总是怀疑自己被鬼神附体的感觉。这个病,从症状上看,有些贴近谵语,一定是阳明有热。胃不和的话,轻的,也会有轻度谵语的。从症状上系统分析一下,病人该是属于寒热错杂的病机。当时问她,有没有一阵冷一阵热的现象?她说是的,冷的时候,全身发凉,手足逆冷,热的时候,烦的要命,想大发脾气。并且一天昼夜交替。少阳的寒热往来,是一种表证,一会儿恶寒象伤寒,一会儿发热汗出如中风,寒热交替,时间比较短暂。而厥阴的厥热往复,则是交替时间长,病情重,有的甚至还伴随着下利。是属于里证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是里证的寒热交替。
当时啊,就围绕着她这个典型的症状,展开了详细辨证,这肯定是属厥阴病无疑了。从“头晕失眠,烦闷不安,坐卧不宁,言语失常”这一系列症状看,该是属于懊憹发烦的栀子豉汤证。
1、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2、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3、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是对治阳明或者厥阴虚烦的。严格的讲,是对治厥阴寒热错杂病机的,去阳明热,还温降气逆水饮。阳明的里热虚烦,也是属于阳明上焦湿热证,也是有水湿参与,因此,它也可以对治。那么,这个方子能不能使用?
我们继续接着分析。“口干苦不渴,心下痞硬,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这一系列症状,可是生姜泻心汤的痞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很典型吧?痞证病机,也是阳明热和太阴水饮相结合的造成的。大家可以课后去看我们以前书中的条文讲解,去深入理解相关条文方证。
那么,还有一组症状,“头晕失眠,胸闷气短,肌肉瞤动,下眼睑浮肿”,这是水饮上逆而津液失养的问题。这个症状群,符合苓桂术甘汤的方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降逆利水饮啊。肌肉瞤动,可以看成是“身为振振摇”的极轻微的一种先期表现。属于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的一个主症。
“舌胖,边缘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舌象,是有水饮,苔黄腻是有阳明湿热。寸脉浮滑,是上焦的阳明里热表现,关尺弦,是中下焦的寒饮问题。又证明了这个病,是属厥阴病。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把栀子豉汤、生姜泻心汤、苓桂术甘汤三个方子合起来呢?当时,我也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后来决定,先去掉栀子豉汤。为什么呢?我当时想起两个条文来。
1、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病人有下利,并且心下硬。痞证,重于烦证,先去“痞”和“水饮”再说!
因此,处方如下:
生姜、炙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白术、 桂枝、茯苓。
四付水煎服。
生姜泻心汤,一两按照15克换算的,原方足量。苓桂术甘汤,药量变化了一点,加量了,重在祛水饮。
2010.4.17.二诊
刻诊:头晕减轻,心烦尚重,胸内痞塞感,行为及言语基本恢复正常,睡眠佳,心下痞胀泛酸显著缓解,大便成形,余证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而腻。左脉寸关浮弦,右脉沉缓。
大家看看,痞证和水饮,是基本解决了。这次,是她丈夫带她来的,十分高兴,说是终于吃到好药了。精神症状的消失,与“胃气因和”有关。那么,这次的主要症状是:“心烦尚重,胸内痞塞感,舌质红,苔薄黄而腻。左脉寸关浮弦,右脉沉缓”,这个就很符合栀子豉汤的方证了。同时,脉象还是有水饮表现,我们就还是用上方,加了栀子豉汤。并且,按照药症,加了一味陈皮。
陈皮,辛苦温。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大家临床用栀子豉汤的时候,见到胸中痞塞的,经验上看,加个陈皮,效果不错,还能开胃。它本身还能除痞。药量小了就没有破气降逆的作用。包括很多气胸,加上它,效果好。
处方如下:
生姜、炙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白术、桂枝、茯苓、栀子、豆豉、陈皮。
四付水煎服。
病人说,吃完要是好了,是不是就不用再吃了?我说是的,她说我就信着你了,肯定会好的。之后,就再也没来。
还有一个病,就是重症肌无力。这个病人,也是2002年年底来的。13岁的一个农村男孩,病了半年了,躺在床上不能翻身,吃饭也要靠大人喂,手足冷,畏寒无汗,舌淡胖,齿痕严重,苔黄腻,大便溏,尿频,脉弦硬微数。记得他的脚底下一按都是小硬结,疼痛难忍。当时给用的小续命汤。在小续命汤基础上,加了1粒马钱子。
马钱子,我的药性总结是:味苦平,主十二痹,通经达络,死肌无力,喉痹、折伤痈肿、偏枯,动风火。
这个病,按照我们现在的辨证来看,就是风毒脚气病。看看孙思邈怎么说的。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小续命汤方。(千金)
甘草、麻黄、防风、防己、人参、黄芩、桂心、附子、川芎、芍药、生姜。
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服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
我当年啊,辨证理论还没有完善,处于没有脱离套方的那个阶段。就根据方证对应,套用了这个方子。结果啊,病人1周就能够被人拉着双手,蹒跚行走了。半个月,就不用搀扶了,到了1个月头上,行走也不摇晃了,唯独感觉脚无力。记得是到了年三十那天,正好治疗1个月,患者要回家过年了,拿了半个月的药,就再也没回来。后来听他们的邻居来看病时说,病人已经上学了。
王荣生:师父,一张方没改动吗?
前后做个几次小加减,忘记是什么药了,基本都是守原方。
当时听孩子的家长说,吉林省只有6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已经死亡4例。重症肌无力这个经验说明,这个病可按照经方的中风类疾病去治疗,要选用续命汤类方对治。
金某 女 36岁
初诊时间:2015年11月15日
主诉:全身乏力,易喘。
既往史:七月份曾流产。
刻诊:咽喉不适,气短,前胸后背汗多,食欲可,大便偏溏,腰痛,站起时腰部僵硬。睡眠浅。月经正常,量一般。
舌诊:舌淡黯,苔薄白,唇紫绀。
脉诊:脉弱缓。
患者舌淡黯,嘴唇发紫,再结合病史,可以确定是流产后因瘀血尚存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脉缓,无明显发热,胸背出汗多,是有在表的风邪。大便偏溏,下焦有水饮。腰痛、腰僵,血瘀所导致。咽部不适、易喘、气短,这是下焦气机不畅而上逆导致的。全身乏力、脉弱,有了虚劳之象。
病位:表里同病
病理:表有风邪,里有气滞,水饮,血瘀
六纲:太阳中风,合并太阴病,属厥阴。
处方: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合下瘀血汤去大黄加人参、当归。
桂枝、赤芍、生姜、炙甘草、大枣、桃仁、土虫、党参、当归、白术、云苓45。
十五付,一付一天,一日三服。
二诊:2015-11-29
刻诊:腰痛及疲劳明显好转,大便好转,排解容易,月经如前,量稍少。唇紫好转。
舌淡苔薄白有齿痕,脉寸关细弦,尺沉弱。
症状和舌脉上看,患者血瘀问题好转大半,并转向了水饮方向,把余下的水饮和虚劳问题处理好,患者病情自然会趋于康复,也不再需要下瘀血了。那么,化水饮补虚劳,小品黄芪汤是非常对证的。因此,处方改为黄芪汤加茯苓白术。
黄芪汤,治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昏昏,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方。[出自《小品方》]
附:黄芪汤原方
黄芪、人参、芍药、生姜、肉桂、大枣、当归、甘草。
处方:
黄芪、桂枝、赤芍、生姜、炙甘草、党参、当归、白术、云苓、大枣。
十付,一日一付,分三服。
三诊:2015-12-20
刻诊:腰略酸,疲劳显著好转,有精神,睡眠可,气喘好转,大便一天一行,便溏,小便可。
苔薄白,齿痕,脉和缓。
上方加杜仲,进一步解决腰酸的症状。
杜仲 温 甘滋甘淡苦
《神农》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处方:黄芪汤加茯苓、白术、杜仲
黄芪、桂枝、赤芍、生姜、炙甘草、党参、当归、白术、云苓、大枣、杜仲。
十付,一日一付,日三服。
药后诸症消失,停药。
卢某,女,43岁。
初诊日期:2010年5月13日。
病史简要:2009年7月,经期腹部受撞击,当时月经淋漓不断,经治疗后痊愈,用药不明。近来复发,月经下血淋漓不断10天。
刻诊:月经下血淋漓不断,色红,夹有紫血块,腹冷,手足凉,口唇干,睡眠一般,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微黄,双手脉细数而滑。
分析:病人手足凉,考虑少阴证,腹部凉,考虑太阴,有舌质红,苔薄微黄,考虑阳明热。曾经受伤,是“有瘀血在脐下”。口唇干,有紫血块,这是瘀血征象。妇女的崩漏问题,根源是有“血瘀”。以厥阴病为多,也有属太阴的,也有属阳明的。轻证,往往是寒热错杂;重的,有虚寒的,有实热的。止不住的,要重用活血药才可以。一般轻证,直接就选用温经汤,疗效确实,便于掌握。温经汤我们说过多次,是妇科祖方。
这个病人,寒热错杂,是属厥阴,气血俱伤。脉细数而滑,细脉,有弦意,主气血不足,尤其是津血不足,更代表有瘀滞。数脉和滑脉,主实证,热证。一般情况下,胞宫有血瘀,会导致崩漏。打个比喻,就象水龙头生锈了,关闭不严,漏水了。因此,在治疗这个病的时候,要注意血瘀的问题。
治疗一切妇科病,大家都可以温经汤为基本方,根据不同的证候去加减化裁。虚寒的,加温热药,实热的,加寒凉药。这个病人,因为病程短,病情不重,我们就直接选用了温经汤。
处方如下:
吴茱萸、当归、川芎、人参、白芍、牡丹皮、桂枝、龟胶、生姜、炙甘草、半夏、麦冬。4付,水煎服。
复诊:2010年5月19日。
刻诊:崩漏止,手足温,少腹微冷,口唇尚干,舌红,苔白,脉弦缓。
疗效很满意,口唇干呢,是瘀血还是存在。少腹微冷,是微有寒饮。脉弦,也是代表有寒饮未除。因此,上方4付继服。后来电话告知已经恢复。
急重病的治疗,要从阳明、太阴、少阴三纲上下手辨证。不外乎寒厥和热闭两者而已。因此,对治寒厥的,四逆汤是必不可少;热闭类呢,大陷胸汤和三物备急丸必不可少。还有一类,就是急症脑中风的,无论是出血的,还是栓塞的,就是一个方子,大续命汤对治。这个作为经验和知识了解,因为这样的病人,很少有机会找中医治疗的,都去医院急救了。
先说说热闭的危重症。所谓热闭,就是阳明里实的重症,神昏谵语,甚至昏迷不醒,大便数日或十几日不行的。这样的重症,也就是在医院宣布不治的,我有过经验。可以说,是救治过3个人。3个人,都是结核性脑膜炎,都已经数日昏迷了。其中最重的一个,我们在《伤寒论实录》里面说过,是个女孩子,在1998年,当时16岁。
她得病以后,始终是抽风,昏迷不醒。她父亲背着她,北京、上海、长春到处转,最后到了北京某医院,请来了专家,也是摇头。没办法,又背回来,住到了我们市结核病防治所,当天就下了病危单子。这个病到这时已经是40多天了,每天靠输液和喂流食活着。她住院第二天,她父亲到庙里烧香出来,看到我这里病人很多,他就找我来了。我听了情况介绍后,就跟他去医院病房了。当时啊,这个病人胖的不成样子了,用激素用的。面色潮红,昏迷不醒,就像个植物人。北京的专家也说,不死也是植物人了。问了一下大便情况,20天没大便了。用手按肚子,感觉里面很硬。脉象呢,寸洪实,关尺沉弦,是个数脉。撬开嘴,简单看舌苔黄厚焦干。整个一个阳明实证,她虽然没有发狂乱语,但是她精神昏迷,也是个类同啊。都是神智出了毛病了。当时看到病情这样重,心里也没底,告诉他的父亲,用药要下重剂,万一出了事情,怎么办?他父亲说,最后一线希望了,你就下药吧,我们不怪你。我呢,当时是给了他父亲8粒药,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就是三物备急丸。
心腹诸卒暴百病。三物备急丸方:
大黄、 干姜、巴豆。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若中恶客杵,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千金)
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张,荡炼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
三物备急丸,主治的是心腹诸卒暴百病。要注意“心腹”两个字。这类似于急腹症的休克晕厥。这个方药是有运用指征的,你不要见到人家晕厥、人事不省,就给这个药,不对证的话,真的要出医疗事故的。顷刻间杀人取命,效如桴鼓。包括急性坏死的胰腺炎。它的运用指征是:若中恶客杵,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必须是内有实邪的!这个实邪,是留存许久,平时要见到寒热错杂,猝然发作,闭塞了气血,造成阴阳隔绝而晕死。救的时候,要问问发病前的系列症状,再用手按按病人的肚子,还要看看脉象。找内实的依据。
这个药,关键在巴豆上。“荡炼五藏六府,开通闭塞”,有古人管它叫“斩关夺门”,和关羽一样。凡是内里藏腑突然闭塞不通,它可以破开。这个方子,名副其实,备急!救命确实是立竿见影。我救的那3个脑炎的,都是取这个方子的立意。我用的药呢,就是以备急丸为主方,配合控涎丹,两方合一制成的。
控涎丹,一名妙应丸,出于《三因方》。
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误认瘫痪。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 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
这两个攻下方,十分厉害,都是属阳明药。当时我说,服药后要是没有反应,就不要再找我了,他在我们当地也找了不少名医,人家说的也是我这句话。他没有听我的话,把8粒药一次性给喂进去了。结果,吃下去几个小时后,就开始排便,先是排出若干一粒一粒如白石灰样的硬如石头的燥屎来,之后,排的就都是水样便。排便后又昏睡半小时,就醒了,要吃东西,要喝水。他父亲马上跑到我诊所,要我去看看。我要她睁眼睛,她说眼花,我说,坏了,命是救了,眼睛不行了。她当时啊,还没有十分清醒。睁眼也不看人,直呆呆的。按我们中医说,毕竟病伤了脑髓了。西医的说法就是大脑视觉区损害了。这个人后来吃了30多付药。记得用过大陷胸汤1次,然后用的基本都是柴胡汤加减,视力由一点看不到一直到能看一米远,就再也没效果了。后来自己学按摩,开了按摩所,专程来看了我一次,可惜留下残疾了。
她出院的时候,正好同病房进来一个男患者,和她的病差不多,他父亲就推荐找我治疗。当时那个病人的妻子来找我,进屋就跪着苦求。我说不用求,我也没不答应你,就是怕治坏了担责任而已。她说,找证明人,写保证,签协议,死了不怨我。就这样,我就又去了一趟,症状和那个女孩子一样,就也给了她8粒药,告诉她先服4粒,4小时无效,再增加4粒。这个人可好,大概是当时经济拮据吧,取药后出院回家了,把8粒药一次给病人服下,买了一斤蛋糕,20多个煮鸡蛋,放到病人床头,然后锁上门,回娘家了!过了3天,带着家里人,回家准备处理后事,一进门,臭气熏天。病人躺在床上,到处都是屎尿,蛋糕和鸡蛋,吃个精光。调养了几天,恢复了,隔了几天,才来告诉我全部过程。在我这里,又要了8粒药,说是灵丹妙药,问清主治和用法后,就走了。8年后,她的丈夫,就是那个患者,带着一个病人来看病的时候,和我说,你的药真灵,他老婆把那8粒药拿走后,给了原来住院的另外一个病房的同类患者,吃了之后,拉了够呛,也好了。他说着容易,我听了,冒了一身冷汗。
顺便,再说一个病,很有意思。也是通过攻下解决的。记得是在我20岁那年,这个病人是个女的,突然患了急性脊髓炎,下肢瘫痪了。家里是农村的,生活不宽裕,住不起医院,就到了亲戚家,她的亲戚找到我,病人大便干燥,1周没有大便了,同时,还闭经一个多月了。脉象我记不清了,实脉是肯定了,记得最清的就是舌红苔黄厚腻。自己呢,只能扶着墙勉强站着,不能行走。当时给用的下瘀血汤,药量还是按一两5g算的。那个时候,还在探索经方阶段,理论也十分幼稚和驳杂。哪敢用量过大?病人舌边有瘀斑,这个记得很清晰。当时的理念就是,通便活血,气血通了再说。在下瘀血汤(大黄、土鳖虫、桃仁)的基础上,加了1粒马钱子,开了3付,水煎服。患者吃了1付,大便通了,感觉双脚发热,有力了,2付的时候,月经来了,排下很多黑血块,能够独立行走了。又吃了2付,竟然彻底恢复了。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总结了一个经验,那就是,急重症病人,只要见到阳明里实,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者,就首先去开闭通结,疗效显著,屡试不爽。
再说个寒厥的例子。2002年,有一个过敏性紫癜的6岁小女孩,全身紫癜,呕血、便血、昏迷。家庭十分困难,住不起医院,她父亲把她带来后,扔到我诊所就要跑。被我拦住了,我说可以免费治疗,不要怕。当时这个孩子,吐了我一床都是,面色死灰,四肢厥冷,脉微细,昏迷状态。当时记得用的,就是黄土汤,附子用的生附子,5g。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灶中黄土,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整个方子,一两按5g折算的。给开了3付,第三天来诊,孩子跑着进的诊所,紫癜消除90%以上,吵着要肉吃,他们家连肉都吃不上了。记得当时正好刚过完年,我的冰柜里有不少鱼和肉都没吃,就都给他们了,告诉他们给孩子增加营养,又开了继服调养的药,后来,孩子彻底痊愈了。对于此类寒厥之证,少了干姜和附子是不行的。尤其是附子,生附子的疗效显著。生附子,没有污染,而炮附子,除了炮炙材料的污染外,炮炙的火候也不确定,不好掌握。毒药攻邪,要的就是附子的毒性,西医叫“化量”,也就是接近中毒量,才会发挥回阳救逆的效果。附子的药力,要加上干姜,就增强疗效,加上炙甘草,疗效持久。
陈某,男,47岁
初诊时间:1月11日
病史简要:患者素嗜烟酒,半月前自觉咽干,咳嗽,咳泡沫样痰,呼吸灼热。自服百合固金丸不解。于三天前,咳嗽加重,痰中带血。
刻诊:头晕目眩,耳鸣。晨起口干苦,胸胁满闷烦躁,发热汗出,咽中窒塞,发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大便溏,小便黄赤。
舌苔脉象:舌干绛,苔黄厚腻,脉弦滑偏数。
六纲辨证: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处方:人参、柴胡、黄芩、旱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黄连、葛根、前胡、五味、阿胶。
六付,一日一付,分三次,水煎服。
按语: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该患者,具备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指征,同时兼有阳明里热的烦躁、口干渴、发热汗出,便溏,尿黄,舌绛红,苔黄腻,又具备了阳明里热的水热下利和上逆咳喘的葛根芩连汤证指征。
水热上逆重者,则咽中窒塞,胸闷咳逆。热伤上焦太阴血分,则见咳血。因此,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其夹带的水热,与口渴饮冷有关。
方用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少阳阳明两解。按药症,加前胡、五味子、阿胶。
药症如下:
前胡,辛苦。寒。《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专入阳明病位,寒能清热,辛能散邪而气得旁流,苦能降逆下气,疗胸咽之窒塞不通。
五味子,酸温。《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该药入少阴、太阴、厥阴病位,降水饮,敛冲逆,止咳喘。性温,又是诸寒药之反佐。
阿胶,甘平。《神农本草经》: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该药入阳明、少阴、太阴、厥阴病位,可养血止血,滋枯润燥,可解上焦热燥之津血损伤。
二诊:1月17日
刻诊:咳血消失。尚微咳,痰稠微黄,口微苦,尿黄,其余症状已正常。
舌苔脉象:舌淡红,苔白腻,脉缓微弦。
六纲辨证:少阳阳明并病
处方:人参、柴胡、黄芩、旱半夏、 炙甘草、生姜、大枣、黄连、葛根、前胡、五味子、 阿胶。
六付,一日一付,分三次,水煎服。
诸症基本消失,尚存余邪,效不更方,原方六付继服。
三诊:1月23日
今日患者来告,诸症消失痊愈。
总按:病在少阳,则上焦不通,津亏热燥,中下焦水饮上逆。病在阳明里热,多食冷饮,则湿热盛而上逆、下利。上焦热盛则上逆血络,是以咳逆咳血诸症出现。以在里之血归太阴,故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以小柴胡汤开通上焦,清热生津而降饮逆,葛根芩连汤,清阳明水热下利而生津液,前胡、五味子、阿胶,对症治疗,共奏清热生津,化饮止利,养血止血,降逆止咳之效。
陈某,男,60岁
初诊时间:2010年1月30日
病史简要:活动及食热则大汗出近两年,尤以胸及头部为重,大汗淋漓,便秘两年。
刻诊:口干渴,饮水多,手足温,背部时常烘热,微恶风,腰痛,尿赤,舌淡边见齿痕,苔黄腻,脉浮洪有力。
这个病人,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很苦恼,不管冬夏,只要一活动,或者吃点热的东西,就大汗淋漓,自己开玩笑说,都不敢参加宴会。当时,根据他的这些症状,直接考虑是阳明病为主了。因为症状上,有便秘,有燥热口渴多饮,典型的头汗,背部的那个轰然发热,类似于潮热,手足也热,舌苔黄腻,脉浮洪有力。一派阳明里实证和阳明外证的表现。他说,因为便秘和发热,吃了不少牛黄上清丸,只是大便通畅了几次,别的,什么效果也没有。从阳明的角度去分析用药呢,依据有下面几条: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5、“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病人,津液亏虚是肯定了,也符合“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的这组症候。并且发热汗多,大便硬。是否可以用承气汤攻下?他的这种汗出,可以用头汗的病机去理解,说明上焦阳明里热的厉害。那个大便便秘,不是十分坚硬,就是普通的便秘而已,因此下焦里实,不是很重。重了,就会烦躁甚至谵语的,那才是符合大承气汤的运用指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用白虎加人参汤去对治。清热,补津液,津液足了,那个便秘就会解决。 那么,他的腰痛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典型的阳明病,舌象不会舌淡而有齿痕的。这就要考虑太阴水饮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太阴水饮,有个肾着汤证,会腰痛的。“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但是啊,他这个人的腰痛,不是冷痛,就是酸痛而略感沉重。寒象不是很重,因此我感到与这一条的方证很符合:
“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杜仲牡蛎散方。(金匮增补)”
杜仲、牡蛎,凡二物,分等,治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小品)
那么,他的腰痛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典型的阳明病,舌象不会舌淡而有齿痕的。这就要考虑太阴水饮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太阴水饮,有个肾着汤证,会腰痛的。“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但是啊,他这个人的腰痛,不是冷痛,就是酸痛而略感沉重。寒象不是很重,因此我感到与这一条的方证很符合:
“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杜仲牡蛎散方。(金匮增补)”
杜仲、牡蛎,凡二物,分等,治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小品)
大病后,气血亏虚,有虚热,汗出不止。
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杜仲偏温,牡蛎偏凉。也是桂枝汤的意思,和调阴阳营卫,收湿化气而已。桂枝汤止汗,也是这个道理。敛湿的作用很强,因此说,“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这个方,可以化湿止汗。
同时,又考虑到,舌象是淡而有齿痕,手足温,微恶风,这又是一个太阴的中风证,属于桂枝汤治疗范畴。病人啊,长期发热汗出,喜欢吹风就凉,难免感受风邪。因此,用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去风邪,补胃气津液。病人多饮,结合舌象,见到了水饮征象,同时呢,舌苔黄腻的厉害,这就是水热的典型表现。因此,更要解决一下水热的问题,用什么方子较好呢?我选用了“泽泻汤”。 泽泻汤,虽然条文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似乎和病人的症状不符,但是,从药症上分析,确是十分符合。
泽泻,甘咸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 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这个药,咸寒而甘。专门入头和肌表,然后消水降渗。还可以通过化水而生津。是阳明、厥阴药,清热,化水饮而生津。
白术,辛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要用生白术。白术可以散水湿,消心下的水饮阻滞。寒温并用,去水热,化水饮为津液。泽泻,也要生用,不能炙。
头晕目眩,口干口渴,胸闷气短,心下微满,无呕吐,发作时头项后脑等发热等,脉弦滑,舌红苔白腻,或舌淡苔黄腻的,基本都是泽泻汤的方证。白术呢,古人说,利腰脐之间肾气,利水湿,治水湿腰痛少不了它。药症上来说,生白术化水饮,生津液,消食,除热,止汗,很对症的。病人说,始终没间断治疗,医生找了很多,药吃了无数,基本都是苦寒清热的药,胃感到很难受。
经过上面的思路分析后,断定这个病就是太阴阳明合病,属阳明。
处方如下:
牡蛎、白术、杜仲、石膏、知母、人参、炙甘草、粳米、泽泻、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四付水煎服。一付药分三次,早晚各服一次,吃一天半。
白芍用了60克,取桂枝加芍药汤之意,解决他便秘的问题,小大黄嘛!大家看看,这几个方子一合,药也不算多,但是,却对这个人的病证和病机,都照顾到了。那么,疗效如何呢?
二诊:2010年2月5日
诸症显著缓解,便秘消失,舌淡齿痕,苔薄白。脉弦。
病人来了,十分高兴,非要给我买条烟不可,呵呵。便秘解除了,这是证明津液恢复了,腰也不疼了,后背也不烘热了,说是全身清凉舒爽,尿也不是赤热的厉害了。舌苔白腻,说明热已经清了。脉由浮洪,变为弦中带缓,结合尚有轻微头汗和微渴,舌淡齿痕,是余邪未净,原方继续服用四付。服后来诊一次,舌淡红,齿痕显著减轻,脉象和缓。患者问我,还用继续服药吗?我说,你说呢?他说,感觉是好了,停药观察一段时间?我说可以。呵呵,至今没有回来找我。
病案,是很不好讲的。临床见到阳明证,一定还要看看舌象。表面上一派燥热,一看舌象,不是舌红苔黄燥,而是舌淡齿痕,就不是单纯的阳明病了。更要结合病程的长短,去分析问题。热的不舒服,就要吃凉的,喝凉的,吹凉风,你就要考虑水饮和风邪的问题。要胆大心细,辨证一定要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我们这样讲病例,目的就是让大家看了,能够学到真东西,能够真的受益。可能目前的医案书籍,还没有象我们这样讲的。我们开个先河,病例分析,要综合知识。乱分析,一看就知道。
崔某 男 57岁
初诊时间:2015年11月2日
主诉:胃痛、反酸四个月。
刻诊:头痛,口唇干裂,牙龈出血,胃痛、反酸。小便正常,大便干燥。血压160/100。余无其他不适。
舌诊:舌淡边尖红、有齿痕,苔薄白。
脉诊:脉洪。
电镜示: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萎缩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
超声:肝大、弥漫性病变,肝多发性囊肿,胆囊炎,多发结石,胰腺弥漫性改变。
这个患者,虽然问诊搜集来的症状并不多,但是症状都比较典型。
从舌脉上看,舌尖红、脉洪,都是热证的指征,舌象更能说明是偏于上焦热象明显。舌有齿痕,说明有些许水饮存在。
而患者表证并不明显,以胃痛反酸为主症,西医诊断也指示胃和肝的脏器病变,患者大便又干燥,病位上,也就是以里为主。加上还有头痛、口唇干裂、牙龈出血等问题,仍然还是提示有实热存在。
舌象和症状来说,有食积问题,又有轻度的水饮。牙龈出血,也是上焦热而导致的血衄。病本就可以分析出三个。
即食积、水饮、血衄。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芒硝
半夏、黄芩、 干姜、炙甘草、党参、黄连、大枣、芒硝。
5付,一付服两天,一天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