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网

动画框架下的文化讲述——浅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文化叙事

动画框架下的文化讲述——浅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文化叙事

guozhejia 2025-02-16 教育早教 3 次浏览 0个评论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的夏天盘活了整个国产动画电影市场。这部影片背景设定在虚构的封神世界,讲述了一个少年哪吒逆天改命的故事。不输好莱坞的视觉特效和令人动容的故事细节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外在魅力,而影片的内在魅力是其在叙事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导演饺子将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家庭教育观念和处世哲学完美的融合在影像叙事中,为观众呈现出“干货满满”的视觉盛宴。 一、道教文化——强化了的中国符号 《哪吒之魔童降世》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并对其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再诠释。道教认为世间可分天人两界,重等级制度。片中元始天尊在降服炼化混元珠之后,命太乙真人接受教育灵珠成材的使命,许诺事成之后给予他十二金仙的最后一个席位。同为元始天尊座下弟子,却也有着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太乙真人和豹子精修炼成人的申公豹无论法力多高实力多强,拿不到金仙席位始终都属于人界,申公豹可以与太乙真人作对争抢最后一个金仙席位,但申公豹从未想过与元始天尊对抗,因为元始天尊即使在天界也是地位最尊贵的存在,申公豹心中只有敬畏,他想的也只是证明给元始天尊看自己比太乙真人更有资格成为金仙。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道教的基本指导思想,道教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反对用巧以违天道。片中哪吒是魔丸转世,从道教文化来看,哪吒的降生是违反了天道,是应该受到天雷惩罚的。所以在李靖求助元始天尊的时候元始天尊避而不见;在申公豹为祸人间的时候,元始天尊不出面;当敖丙要活埋陈塘关的时候,元始天尊还是逍遥世外。元始天尊只完成了他作为“天”应该要做的事情,引天雷下凡摧毁魔丸,这是天道,而事态接下来怎么发展就要顺其自然,只要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他就不会出手。天雷要摧毁的是魔丸,若李靖之子哪吒真的被天雷摧毁,那作为灵珠转世的敖丙自然会接下本该哪吒在封神大业中承担的责任。这就是所谓的天道轮回。 二、中式家庭教育观念的双刃剑 影片所折射出来的是典型的中式家庭观,即言传身教的价值理念。中式家庭教育观念的一大特点是中国人给他们的孩子以标准的行为规范。因为中国人讲究言传身教,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总喜欢指导、干预、制止、训诫孩子。影片里的哪吒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孩子的经历,哪吒总喜欢捉弄别人,这其实是因为哪吒内心的孤独。他希望有个朋友却不知道如何去和惧怕自己的人打交道,他只能通过捉弄那些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情感诉求。而李靖面对这样的哪吒给予的不是疏导和关怀,而是禁锢。李靖是个父爱无言的典型,这样的父亲能替哪吒去死,却不能够和自己的儿子展开情感上的交流。他只能够做到在哪吒走错路的时候及时制止哪吒,强行使哪吒按照自己规划的路去走。他教给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命运要自己说了算,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哪吒如何去活出自我。 与严父相对的殷夫人无疑是慈母的典范,她在哪吒即将被太乙真人击杀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哪吒,她想带哪吒远走高飞游山玩水,她在百忙之中也要抽时间陪哪吒踢毽子。但她却忘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陪伴还有引导,而即使是简单的陪伴她也经常做不到。因为她自己作为总兵夫人的责任要去承担。中国人讲究言传身教,但一般却做不到让孩子记在心上的言传和付诸行动的身教。而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会变得更加独立,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而家长如果不愿心甘情愿退出孩子的生活领域将孩子交给学校和社会进行再教育,那就必须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陪孩子一起成长。不然孩子就有很大的可能因为逆反心理“入魔”走上弯路甚至歧途,而这点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做不到。 中式教育观念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期望过高等同于变相施压。剧中的敖丙可以说是“全村的希望”。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背上了振兴龙族的使命,精研法术不得有一丝懈怠。对孩子有期望是好的,但期望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中国式家长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活得更好,可以做到自己不曾做到的事,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家长的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要让孩子背上这个年纪不该有的重担。的确,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孩子被一点点堆积在肩上的担子压垮时,家长平时的一切“我是为了你好”的行为都会变成罪过。 敖丙在师傅申公豹的教导下的确成就非凡,小小年纪便精通各种法术。而他只是个三岁不到的孩子,他没有时间去社交,他没有时间去娱乐,他的童年注定是悲哀的。而当敖丙结识同命相怜的哪吒与哪吒成为朋友,这可以算是敖丙人生的一大幸事,后来却发现哪吒竟是自己实现“全村的希望”的最大阻碍。他必须要杀掉自己唯一的朋友,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得到元始天尊认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珠转世,带领龙族跻身天界。临行之际,龙族全体成员将自己身上最硬的龙鳞送给敖丙做成万龙甲,这是家人的爱,这也是家人强加的枷锁。作为他们唯一的希望,敖丙就必须要亲手终结掉自己来自不易的友谊。敖丙的确成材仪表堂堂法力高强,但这样的材无疑是可悲的。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对孩子有期望无可厚非,但孩子绝对不是父母实现自己未竞理想的工具。 三、人定胜天的处世哲学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是以灵珠魔丸互换危机为线索给观众展示了友谊、信任、正义的伟大力量。魔丸转生的哪吒终究会随着天雷的到来化为虚无,通过不可逆的宿命论,影片抛出了抛弃和自我救赎的命题,借助哪吒的命运,暗示了人生如白驹过隙要抓住时机活出自我的价值倾向。影片中,哪吒被申公豹调换了灵珠身份成为魔丸转世,哪吒在面对陈塘关百姓的成见时的彷徨无措也勾起每一个人心中的困惑。如果一个人从生来下就遭受世人的冷眼与排斥,这个人又将何去何从?这就像基督教部分神学家提出的原罪论,哪吒生来就有罪,他必须要在后天去进行赎罪,但即使赎了罪天雷还是会如期而至,他注定是被命运抛弃的弃子。 在中国影片中,拯救一定与“大侠”有关,“大侠”往往是平时像元始天尊那样跳出三界之外但关键时刻定能登场力挽狂澜的存在,被拯救的一般都是像哪吒这种背上命运枷锁的可怜人物。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虽然哪吒也有外力的救援,比如父亲李靖求来的换命符,朋友敖丙奉献的万龙甲。但是最终完成逆天改命的却是哪吒自己。他在精神上解放了自己,做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取舍,哪怕自己最终难免要被天雷所湮灭,也要回到陈塘关救出父母师傅与百姓,这是人性的升华。这期间经历了挣扎与徘徊,在申公豹那里,哪吒已经得知自己的宿命结局。他不能像其他一孩子样健康快乐的成长下去。但他的命他要自己扛,不能拖累自己的父亲,与其自我放逐逃避现实,不如与这可恶的命运所谓的天道斗到底。而影片结尾的情节设置非常巧妙,哪吒是在自己和敖丙和太乙等人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逆天改命,这就避免了影片的价值导向滑向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圆满的结局告终,这不仅响应了中国人对故事大团圆的美好追求,同时也是导演饺子对现实社会身处泥泞中人的一种鼓励。影片在动画片的创作框架下,将文化讲述巧妙地镶嵌其中,进而获得了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动画框架下的文化讲述——浅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文化叙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常州多彩网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动画框架下的文化讲述——浅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文化叙事》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多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