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降低法定结婚年龄,提高生育人口基数。目前,我国男22岁、女20岁的法定结婚年龄,是计划生育时代的产物。中国的法定婚龄为世界最高,国际上普遍的法定婚龄不超过18岁。建议将法定婚龄调至18岁,以提高生育人口基数,释放生育潜能。
第三,推行生育激励政策,抓住2025-2035黄金窗口期。鉴于目前鼓励城市人口生育措施的收效低于预期,建议在全国(包括农村地区)推行更多样、更大力度的激励政策,如每月对每个儿童提供现金补助和医疗支持到一定年龄等。有些政策在城市效果有限,但在农村有望产生效果。2025-2035年,我国育龄女性数量将稳定在2.9亿人~3.1亿人,建议抓住这一黄金窗口期,开展激励政策试点、生育意愿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生育鼓励方案。
第四,促进人口增长会带来长期的消费和投资增长,也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婚育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一个新生儿的抚养、教育、成长会带来多链条的消费需求,并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建议各级政府在出台鼓励人群消费和耐用品的以旧换新之外,也出台鼓励婚育,保持本地人口增长的措施。
第五,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素质和生育意愿。在人口下降的趋势下,只有通过全员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保持经济总量、国民收入的增长。建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制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优质教育资源向二、三、四胎倾斜,缓解家长焦虑,提高婚育愿望。
第六,增强对育儿家庭支持体系,营造家庭友好社会。完善儿童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儿科医疗服务合理分布。加大对多子女家庭的资源分配,提供多子女家庭专项补贴和税收减免。建议设立家庭友好型基础设施,提高多子女家庭的社会荣誉感。
第七,做好人口数量时空分布监测预测,构建人口基础数据集。在人口数量变化大的时期,做好准确的人口数量时间和空间分布的预测,及时测度人口政策的效果,对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十分重要。构建高分辨率人口时空分布的数据集将为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服务供给、企业投资和有效的商业模式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撑。